艺术中国

中国网

由器及道 明心见性——《慕茗奇妙——宋元明清古瓷茶器展》开幕

由器及道 明心见性——《慕茗奇妙——宋元明清古瓷茶器展》开幕

时间: 2019-12-13 10:55:39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展览现场

12月9日,《慕名奇妙——宋元明清古瓷茶器展》在北京茶罐子书屋拉开序幕,100件由慕茗文化收藏的宋元明清古瓷茶器于茶罐子书屋悉数呈现。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因诗句中的雪和美好的器物而勾勒出来的图景,是这个展览收藏主人的初心,希冀在这个寒冬年末,简单的因共赏佳器与会良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在青花,黑褐,天青色中因为共同欣赏的目光,探询珍贵的瓷器,分享珍藏的美,并将收藏的喜悦与日常使用的心得分享与传递,慕名倾心,长物为伴。

展览现场

慕——文化基因

陶瓷,无庸置疑是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就像玻璃器皿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一样,陶瓷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文化基因。陶瓷集审美和实用于一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她的造型,釉彩,纹饰??华而不媚,贵而不骄,彰显中华民族的大气,宽容,蕴含中华文明的含蓄,温和。自从陶瓷飘洋过海,世界就让她与古老国度共享“China”美名。陶瓷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件陶瓷展示在人们面前,胜似万千解读,表述无限内涵。所以,古今中外的人们喜爱陶瓷,并由喜爱道珍爱,由珍爱到珍藏。喜之,珍之,藏之,不仅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更是愉悦心境的不老源泉。

今天,《慕茗奇妙》现场展出的100件瓷器,正是奇妙的穿越时空的艺术语言的汇聚,展厅内气韵生动的白色画轴,留白之际,让展厅中不同年代的瓷器有更多丰富的信息和诉说不完的话题在不断被放大,被凝视。观众在这个空间中,与不同的器物对话,也似与不同时空的古人神交,慕名倾心的不仅有关胎质,颜料,画法,底款,纹饰,造型??更是一种来自遥远的熟悉感,这些熟悉的信息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特别能精准地学术化表达,但每一个信息都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已久,无论是从明朝开始自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还是当代歌星周杰伦歌曲中的《青花瓷》,每一个文化符号背后,都直指瓷器(China)。它从未远离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基因,无论是因为稀少而罕见的贵族器物,还是今天流行文化中的大众艺术。我们从瓷器中追寻的美,追寻的诗意,从未改变。

展览现场

茗——生活仪式

“日用即道”原取自明代思想家王艮的哲学命题,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慕茗主人认为,收藏之道,也莫过于人之精神与物件日常的点滴相伴与朝夕相对。瓷器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太多今天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生活的传承,它是活的生活,不止是生活方式。

慕茗所收藏的器物,大部分都是古人的实用器,这些器物真实融汇了古人的思想与精神,给我们传递了最真实的先人生活状态和历史物证。“极高明而道中庸”,说的是圣人之道再高明远大也不离乎百姓日用。对于一件好的器物来说,再美再高贵,如果没有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被需要的角色,也将形同虚设。这不是一件生活器物被诞生于世的初衷。

开幕当天,慕茗女主人芳芳女士以茶待客,预约嘉宾们在参观完展览之后,在“吃茶去”的内室共饮畅谈,芳芳女士介绍到当天使用的是清代紫砂妙手陈鸣远的岁寒三友壶为来进行冲泡,茶则选择了92年的老水仙,80年代的祁红,客人们使用的杯子则是自己收藏的明代晚期的通转山水八方杯。除了能近距离观看这么多精美的瓷器,并且有机会上手把玩,还能与主人一边品茗一边使用这些古董,真的可谓在一杯茶汤中卧游山水。“能够开放的展示交流,并打破白盒子,或者博物馆对古瓷的展陈方式,与观众的对话方式,并且能让器物为人所用,将欣赏的目光变为日用即道,在器物与自我之间找到一条连结的方法,是这次展览的一个初心。”芳芳分享道。

展览现场

道德经里面,“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表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简单的生活,单一的器物,经过时间的繁衍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了。其真正的核心思想,是再复杂的事物都是有着简单的原理的。穿过现场那些玲琅满目的瓷器,有人为器物的华贵历史而倾心仰慕,有人为器物的故事佳话喜悦莞尔,有人为器物和自己的共鸣激动不已,有人为器物现在的市场价格了如指掌,有人为器物本身的人文价值感慨,有人为器物的工艺精湛称赞不绝,有人享受茶座上的片刻宁静,说到底,在现场,通过瓷器,看到观者们不同的神态,却是同一种与世界的情感交流,与器物文化的一种心灵碰撞。而在现场,最感动的是,因为热爱器物而并不将其“神话”而是“日常化”的慕茗主人,通过茶与瓷器的碰撞发酵,冰冷的历史器物有了温度,这温度不仅是物理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茶能清心提神,经过千百年文人吟诵的加持催化,发酵酝酿出浓郁厚实,氤氲芬芳,令人牵魂萦梦的奇香。多少骚人墨客,托物言志,载物言情。今天的“茗”,是生活中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但也是历史上不同时期风雅的生活方式,贵族生活方式的传承。

正如上个世纪20年代日本的“民艺运动”所提倡的那样,所有的器物都应该在使用的过程中发挥它的价值。好的器物,不应当被摆在神龛一样的高度,而是应被广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它们的存在让人心生愉悦,又能够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这种“日用即道”的观念,也正是此次展览《慕茗奇妙》想要传达的生活态度。艺术品或生活品,有用与无用,它们之间的联系需要你来亲自观看、触摸和认识。

展览现场

奇——美美与共

现场展览中的100件展品,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和技艺。这次展览的作品并没有刻意按照年代编排,冷冰冷且自上而下的以时代历史的厚重感铺陈开来,而是通过设计师明宇对空间的巧妙设计和安排,去掉器物的所有”标签“,以绝对的审美来进行分区和组合,正如当下的时代,我们去掉“帝王”,“平民”等阶级化的身份信息再次回归单纯的目光去审视,再次重思这些瓷器本身,我们到底还看到了什么。透明的玻璃转如同琉璃光与这些瓷器一起,高高低低环筑成为不同的高台,用非常当代的语言和这些老灵魂碰撞,这让人耳目一新。

在古代,确实由于技术条件不成熟,材料稀缺昂贵等原因,很多瓷器都是皇宫贵族的生活标配,部分流行于贵族阶层的瓷器,后来逐渐演变经由民间巧思,变成流行于民间的一些大众爆款,而那些散发着时代洗练的光辉,以日常使用为目的而手工制作的日常之器皿,在当时是,在今天也仍然可以是美的日常。

展览现场

妙——古瓷心意

展览中一件乾隆时期缠枝莲纹马蹄杯,拿在手中细看,缠枝莲转动间,青花与白可遥想当年。乾隆帝品茶虽以明代文人为榜样,但因帝王尊贵身份,在清代张宗宪《弘历抚琴图》中却是一人品茶,罕见自煎自饮画面,绘画或诗文中均由内侍或中人司茶服侍,场景为圆明园清晖阁前的庭院内,只见乾隆皇帝闲坐石头上读书,品茗,弹琴,焚香,茶器极为简洁,有明清两代常见的青铜茶炉,紫砂单柄茶铫,朱漆茶盘,方形茶叶罐及青花茶钟;石几上则设有琴,香炉,带盖茶碗,从图中可见均与宋明代以来文人品茶几无差别,所见茶器均与清宫御用茶器或贡茶银茶罐等造型相近。而今天,我们藉由手中的器物,和画中的场景,可以一窥当年的China。

宋元明清的瓷器如浩瀚大海,可是用心在此次《慕茗奇妙》展览中畅游,可以看到此次展览中的主线,由四个不同时期茶器构成的一道中国茶文化的小剪影。因品饮习惯不同,审美不同,技术不同,流行文化不同,朝代不同等等原因,藉由一些茶杯,可以看到每个时代的特色,也看到时代和审美的传承在不同时代上不同的呈现和表达。

为了让更多观众有机会在短暂的展期内深入交流,分享,共饮,展览期间还有四场不同主题的茶会,伴随这些美好的器物,一起在一杯茶汤中卧游,与古人与器物神交,与佳人和好友共聚,一起慕茗奇妙。

据悉,展览将展至12月17日。(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由器及道 明心见性——《慕茗奇妙——宋元明清古瓷茶器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