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王度与薛其坤的心照不宣——建构人的宇宙自然观与人文世界观新语境

王度与薛其坤的心照不宣——建构人的宇宙自然观与人文世界观新语境

时间: 2019-11-25 16:56:02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11月17日,由未来论坛和锡纯公益联合出品的“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开幕。本次展览中,艺术家王度和科学家薛其坤艺术组合的作品备受瞩目,作品以一组虚拟的类物理公式为题目,展览现场俨然变成一个科学实验室现场,不同的组合体集合了不同形状、质地、颜色、功用的物品(物质),而这些物品全部用锡箔纸黏贴包裹,隐去了表象,成为无相的物质,以无相的物质结构构成一个有相的“实验室”。

« X. phy V→ x.o  ħw=e E v=0 UN  W. 实验室 »

m.3               m→⚭    t=0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9

对话

记者:您这次和科学家合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度:首先这是一个很好契机,是不一样的体验,我用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更加丰富和多维度。但始终感觉彼此很遥远。

记者:您能分享一下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过程么?

王度:作品呈现了一个和物质概念相关的虚拟实验室场景,把科幻进行了故事化。我们从各种废旧物品中寻找材料,用锡箔纸将不同功用、材质、色彩和属性的材料进行包裹,为了隐去物质的属性而回到其初始和混沌的状态。当代艺术里有一种语言方式叫“全景装置”,是空间被建构而形成的包括形态、视觉在内的逻辑关系,在无序中建立一种关系。把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无关的物品制造成看起来很有逻辑的关系,比如把汽车的方向盘和烤鸭炉结合构建一种关系,放置几个封闭的箱子,人们看后都会隐约感知它们具有某种重要性。随处可见的小构件,起初想做一组图案,但感觉不理想,后来就作为logo粘贴到各个地方。装置不是固定的语言模式,需要和物质材料本身去对话,它无法用过往的经验去对应不同的思想观念,但作品会在装置语言自身的系统中自我生长并完善。从搜集材料到创作完成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作品进场之前我们提前做了预装和搭建,到现场又根据周围环境进行了很大调整,随机性很强,这整个过程就很像科学实验。

作品局部

记者:您怎么理解薛其坤教授的量子力学,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王度:量子力学是个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能量的存在,实验室是研究它的方式和工具。物理学家从物质的表象背后探寻其始发状态,我把量子力学称之为最时尚、最有前景、最当代的一门科学。但对于艺术家而言,是无法超越和理解的,我只能联想到社会形态而进入不到科学家的物质领域,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人文生态、宏观和微观的概念去交流。他们在寻找有用的目的,我们再做一个“无用”的概念。艺术和哲学的观念性都很强,更多是思想方式,我们在形而上的方面有共通,科学和艺术可以超越宗教和意识形态。科学家建构一个高度的物质文明,艺术家是建构一个高度的精神文明,二者的成果都属于全人类。

王度(左)和薛其坤(右)在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现场合影

记者:科学或者薛其坤教授的研究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什么灵感呢?

王度:科学家的实验室就像一个纷繁复杂、应有尽有的工厂,我看后一头雾水,但觉得充满趣味。就想把科学家的实验室做一个观念的转换,做一个虚拟的实验室,用一组公式作为题目,当然,公式也是虚拟的,但每个字母都有其具体的代表,我把它叫做“乱码”。

作品局部

记者: 作品为什么以方程式来命名,这组公式意味着什么呢?

王度: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件作品。它是一个虚拟的类物理公式,对我而言这是“天书”,它是我和科学家对话的一种直觉感受和特殊的沟通方式。公式里的符号是不同词的缩写:物质、宏观、中观、微观、直观、任意初始状态、能量、无限小、零速度、零时间、未知等等。这组无法演算实验的公式之于我是认知物质世界的抽象概念,它们是似而非、若即若离。但正是这些概念标识着科学家们的野心梦想、探险实验及解密神奇量子世界的力量和成就,可视为我与科学家之间心照不宣的“乱码” 。

作品局部

记者:作品想表达或传达什么?

王度:作品是对物质世界的不同认识,未必要表达一个精确的意思,如果只有一个通俗、单一的接受点,就会被这个小点“绑架”。你看到作品会产生诧异、疑惑、似是而非的感觉,营造实验室的状态,但都与科学无关。

记者:您与科学家的讨论中,谈到了宏观与微观,如何把这两者用在作品中?

王度:微观和宏观的意义一样,无限大和无限小。人类用这样的词汇描述着我们的世界,一方面人类很伟大,不断认识并改变这个物质世界,但在不断改善自身生态的同时,恐怕也在加速自身的毁灭!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生态都是由科技带来的,我们眼前这个互联网世界,它在快速改变着原来旧有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二三十年前是整形,现在是基因重组,高度的人工智能,人类最终会不会沦为由我们自己制造的“人”的副产品?这就是人类的归宿,快速的发展造成快速的毁灭。文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但野蛮战胜文明似乎也是常态,宗教、政治经济的战争甚至战火纷飞仍然存才。科技发展后,我们反而越来越有能力“野蛮”,冷兵器时代和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无法相提并论,文明总是处在弱势,野蛮总是在疯狂增长,无法遏制。艺术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在思考这些问题,而科学家的研究既造福人类,也给人类添乱,是把双刃剑。我们有一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建立科研的道德观,需要有一个人道的东西,这是很有必要做的研究和讨论。

作品局部

记者:从创作之初到最终完成作品,是不是经历了很多思索和探究,对艺术与科学的有不同层面的认识吗?

王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感觉艺术和科学的距离更遥远了,科研是一个孤寂、艰难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始终对自己的研究全力以赴,常人的生活状态无法进入他们的世界,我对科学家抱有敬重之心。

记者:距离那么遥远,还有兴趣继续接触吗?

王度:当然,我特别愿意听他讲自己的科研成果,兴趣盎然。虽然不会有直接的启发,但相信一定会随着时间慢慢发酵,让思维变得更加丰富,思维空间拓展得更宽。我想对他们也一样受用。现代艺术更多依赖于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家是在社会生态中去观察思考和表达,这样看来,艺术家更理性;科学通过假想来设定命题,围绕这个命题进行试验。科学家比艺术家更富想象力。艺术家是思想者,不能给自己设立命题,他也无需马不停蹄地生产,杜尚一生没有几件作品,但不会动摇他在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不接受一种方法做作品或不断重复,找不到新的点宁可不做,否则太过乏味。

作品局部

记者:您觉得科学家会对社会和哲学有思考吗?

王度:好的科学家一定有,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好的思想家,他用公式来描述这个社会,谈科研的态度却很人文,他对社会的理解很通透。

结语:“物演”是物质从任意的初始状态到量子力学的“力”的消长运动的演绎,它叙述人与物的历史也指向物与人的未来,量子微观世界那些神奇无状、变幻莫测的能量数据和公式将不断地更新着“物演”版本。正如策展人所言,艺术家与科学家关于物演规则、物演景观的思考和交流文本,势将造就当代科学与当代艺术这两种人类不同思想意识、不同认知途径、不同思维模式的彼此勾连、磨合和整合,建构人的宇宙自然观与人文世界观相互关联的一种新语境、新视界。

展览现场



王度与薛其坤的心照不宣——建构人的宇宙自然观与人文世界观新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