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布鲁克林博物馆中国馆重新开放 冯明秋、泰祥洲、王满晟作品同期展出

布鲁克林博物馆中国馆重新开放 冯明秋、泰祥洲、王满晟作品同期展出

时间: 2019-11-13 08:30:13 | 来源: 艺术中国

布鲁克林博物馆

2019年10月25日,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展厅在经历了六年整修后重新开馆,由纽约秋萌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冯明秋(1951年生)、王满晟(1962年生)、泰祥洲(1968年生)的作品在布鲁克林博物馆同期展出。

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厅现场

布鲁克林博物馆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中国古代景泰蓝收藏,其中许多件来自于皇家。除了古代景泰蓝、铜器、瓷器和绘画外,中国艺术展厅还会展出超过五十件当代艺术品,包括冯明秋、王满晟和泰祥洲的水墨作品。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亚洲艺术助理策展人Susan L. Beningson策划了这个展览。

冯明秋,《麻后-沙字》, 2013年,纸上水墨。 181.3 × 94 cm

《麻后-沙字》展览现场

艺术家冯明秋与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主席 Boon Hui Tan

冯明秋展出他的《麻后-沙字》。这件作品现在是布鲁克林博物馆亚洲部收藏的一部分。在创作这件作品时,艺术家首先用水在宣纸上书写自己创作的诗《麻后》,然后他用一支干毛笔直接蘸墨汁,并用其刷宣纸表面。由于部分水分已经饱和的纸面只能吸收部分墨汁,冯明秋最开始写的文字就隐隐约约地浮在构图上。这在宣纸表面制造出深浅不一的纹理,让文字仿佛被一层沙覆盖。这种肌理效果,艺术家认为与中国传统书法中的“沙字”有共通的视觉效果,作品得以以此命名。经由艺术家特殊的工作程序,由书法构图衍生出多层次的且充满内在张力的空间。

除《麻后-沙字》外,布鲁克林博物馆还收藏了冯明秋的四件印章作品和另外两件书法作品《天打-拓字》和《夜行-顺时字》。

布鲁克林博物馆收藏的冯明秋的四件印章作品

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的冯明秋的三件印章作品

泰祥洲,《天象2014–3》,2014年。绢上水墨。 98 x 198 cm

展出的泰祥洲的《天象 2014–3》是一件绢上水墨作品。这件作品可以看作中国宇宙观的一种视觉化形式。缠绕的云气、嶙峋的石头指向天地之间的气和能量,也指向生生不息、恒久变化的自然法则。在《天象 》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近年来将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具有抽象性的构图和纪念碑性的画幅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泰祥洲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方面造诣颇深,他强调现代视觉经验和传统山水画的融合。他曾经说:“要使传统山水画符合今天的品味,我们必须从现代社会的经验出发,恰当地寻找活着的艺术精神,研究传统的材料、技法、媒介和现代时空经验,简单说,我们要继承的不仅是传统艺术,更是艺术的传统。”

艺术家泰祥洲与作品《天象2014–3》

王满晟, 《戈壁夜初临》, 2009年。墨、蛋彩、丙烯、纸板。 10.2 x 61 cm

王满晟将要展出他的作品《戈壁夜初临》(2009)和《最后的余晖》(2012)。这两件作品是博物馆亚洲部收藏的一部分。夜山是王满晟作品中的经典主题。在王满晟的创作中可以看到艺术家长期对高山的观察,以及艺术家所内化的山水画图像。他的作品赋予傍晚或夜晚的高山一种纪念碑性。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我(在创作中)追求一种壮美和浑厚、肃穆与寂静的高度融合。”(“I strive for a concentration of grandeur and substance, solemnity and silence.”)

王满晟, 《最后的余晖》, 2012年。墨、蛋彩、丙烯、纸板。24.8 x 110.5 x 0.2 cm

艺术家王满晟与作品《戈壁夜初临》、《最后的余晖》

芝加哥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兼中国艺术总策展人汪涛教授与艺术家冯明秋

左一:艺术家冯明秋,左二: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主席 Boon Hui Tan与右一:收藏家王少方

开幕式嘉宾,其中右一为前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资深研究员 张子宁,左二为艺术家张艺蓉

艺术家王满晟与夫人

艺术家简介

冯明秋

冯明秋,1951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成长于香港,自1986年游走于纽约、台北和香港三地,现定居香港,2004年获邀任英国剑桥大学耶稣学院驻校艺术家。

早年他自学成才,曾学习书法、篆刻和雕塑。从自己独一无二的探究和分析过程,提出了在技术和概念层面上的新推论,并创作出一百四十种新的书法字体艺术作品。后将他的艺术实践扩展到了木雕,诗歌,水墨画,书法,雕塑和五彩拉毛陶中。

他的非常规作品挑战了传统习俗,在仍然受到公认的规范和传统约束的世界中扩大了书法的可能性。为书法发展重新定位,并创出新类别,以实验来确定每一种字体固有的可行性和可能性。通过这种方式,在突破艺术实践的同时,为不断复兴的艺术实践奠定了新的基础。

王满晟

王满晟,号半升。1962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现居美国纽约哈德逊河谷。

他自幼研习书法,从汉隶“乙瑛碑”、王羲之“圣教序”、及柳公权“神策军”入门,以后遍学诸家,博采众长,坚守“心正笔正”、“正极奇生”的原则,我行我素,作品与其人格一样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1981年至1985年在复旦大学攻读古典文学,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任编导、制片人十余年,先后拍摄了许多关于中国人文艺术的专题片纪录片,使他有机会在中国各省广泛地游历和学习,从博物馆前辈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到古代建筑和石窟遗迹,到大自然的高山丛林大河平川,为其创作开拓了宽阔的视野,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长期的电视编辑工作,使他对图像的辨识组合,选择取舍,都蓄积了丰富的经验。1996年移居美国,全身心地投入对艺术史的研究和艺术创作,由业余爱好而转为职业艺术家。

二十年在哈德逊河谷隐居般的生活,对流于境外的中国文物特别是书画进行细致的研究,深入世界许多名山大川摄影写生,收集素材,感悟自然,培养胸中的浩然之气。在“三人居”画室内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着于尝试和研发各种画材,工具和技法。十年在纽约办合作式画廊,与不同国籍艺术家的合作实践的经验,使他接触到了多种不同民族、不同观念、不同媒体的艺术,启发了他的心智,打开了他的思路。他以自制的颜料和工具,以及独创的技法,创作出契合宋元旨趣,气势雄浑,气韵生动的山水画,不但保留了中国古典大师的内省宁静,又增强了传统山水画不大注重的光和影的表现,加之独特的肌理效果、层次感、立体感,赋予了作品时代气息和活力。

王满晟的作品题材和技法丰富多样,除山水之外,还有水墨古松,竹石荷花,和版画佛造像等多种系列。无论是什么内容题材,细细品味,都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安详的魅力。在这嘈杂纷扰的现实世界里,他以为能带给观众片刻“宁静”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文学和绘画、东方哲学与西方视野的巧妙结合。王满晟的作品曾在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纽约皇后学院Godwin-Ternbach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普林斯顿艺术博物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上海徐汇艺术馆,及山西博物馆等机构永久收藏。王滿晟曾多次在美国的许多大学和博物馆作示范讲座,传播中国文化,其中包括鲁宾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匹茨堡大学、纽约新学院、波士顿大学,以及纽约佳士得等。

泰祥洲

泰祥洲,1968年生于银川。幼随胡公石学书,后问学于冯其庸门下,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是当代艺术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型艺术家,他的博士论文《仰观垂象》深受艺术史大家方闻教授的推崇,並亲自作序鼓励,這本著作在海內外艺术史界的影响力近年來越发显现。

他长期致力于重构中国早期山水的理想范式,对山水图像源起与演变的研究得到学界关注。他的绘画作品正是建立在他的艺术思想基础上完成的,泰祥洲早期作品学习宋元绘画传统,2013年以後,他立足于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從宇宙学,天文学和绘画关系的角度,创作了《创世纪》系列、《天象》系列,和《黄钟大吕》系列作品,受到中西艺术史界的广泛关注,哈佛大学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均有收藏泰祥洲的代表作品,他的作品和著作也常常被作為艺术史课程的探讨和研究题目。

布鲁克林博物馆中国馆重新开放 冯明秋、泰祥洲、王满晟作品同期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