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在孙博的生日,以“时间”走近他与岩彩的七个关键词

在孙博的生日,以“时间”走近他与岩彩的七个关键词

时间: 2019-11-11 | 片长:00:05:05 | 来源: 艺术中国

出席展览研讨的嘉宾合影

在一年中,总有一些日子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个人的生日意味着他(她)们开始面向世界,展示自己无穷的可能。而对于艺术家孙博来说,他同样会清晰地记住他为作品赋予生命的那一刻。

展览海报

艺术家孙博的展览“七个关键词的生日”于11月3日在798桥艺术空间正式亮相。据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介绍到,以“生日”为题既与展览构思相关,也是巧合。计划开幕的当天,正是孙博的生日。更为巧合的是,在他生日的那一天,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个展。因此,这次展览不仅关于他孜孜求索的岩彩艺术,也关乎时间与“天意”。

展览现场

拉开798桥艺术空间的大门,你就可以进入由青金石和金色融化而成的记忆之海,从孙博艺术之路的七个节点不断出发。时间的足迹汇成一条线索,回首每一个瞬间,往昔与未来被赋予新的意义,在展览的集合中完成了重生。

孙博的自画像

“我”:2002.1.26

那是2002年1月26日一个寒冷的冬夜,孙博的第一张、也是他唯一一张自画像诞生了,他还是一名央美附中的学生,或许那是老师布置的作业。然而他并不喜欢画自己,或者说,他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形象,他对世界的看法类似中国传统文人那样,浸润了他所描绘的“物”,也或许萦绕在整个幽静又神秘的展览空间里。

艺术家为每个时刻都配上了一首诗

 “墨”:2007.6.2

作品《墨》是他的本科的毕业创作,展现的是一个空寂的、甚至是近乎消弥了具象的世界,“无我”的静观和对于宗教的思考一直贯穿在他之后的作品中。他给传统水墨赋予了材料的质感,用纸浆构造出一个无人之境。

《在劫》之一 水墨综合材料 2007年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石”:2012.7.21

时间开始发挥作用,他告别了水墨,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材质语言方向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开始运用了同样具有时间性的绘画材料——岩彩。岩彩是一种矿石,在漫长时间中,天地精华凝聚在这里,最后经由他亲手研磨、筛选、细分、点染,他甚至为矿石建立了庞大的实验室和档案库,几百种色标有秩序地排列着。最终在画布上被艺术家赋予新的秩序,这是一个从奇迹到奇迹的过程。

《石空》系列 之一 2013年 岩彩

作品局部

《石空》系列 之二 2013年 岩彩

作品局部

他运用材质营造了两对矛盾:光滑的金属箔片与岩石的肌理,以自然造化为传统的太湖石与现代文明的锐利直角相交织,既绚烂又哀伤。这批作品诞生时,正是2012年的7月,暴雨降在北京,天地与城市正相搏斗。

“海”

“海”:2016.11.18

孙博曾在克孜尔石窟日复一日地临摹壁画。对佛教艺术和石窟壁画的研究,使得佛的形象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专业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赵娟曾经在现场欣赏过孙博的一件装置作品,在那件作品里,一束光从竹子中照出来,佛像的轮廓映在地上,产生一种悠远的时间感。她借用文学的概念,认为孙博的作品里有一种“互文性”: “我们会发现有些作家或画家会运用一些相似的元素,但在不同作品中的含义却不同,这也能够揭示出艺术家的成长”。孙博在这一阶段选择与传统对话,吸收了古代壁画中的叙事性因素。这一次,艺术家在平面中使海神的鳞片化身为石窟的佛龛。

海神 240X575cm 2016年  岩彩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天与地”:2014.6.21

就像开天辟地一样,他把画面一分为二,这就是他的作品《第七日》。用孙博的话说,创作中有时候需要“放空”自己,作品更接近一种修行的状态,并没有事先设想最终效果,也不表现具体形象,而是用不同颗粒的色料日复一日地平涂,却显现出难以想象的意境。他回到岩彩本身,“我”退居幕后,静观其变。他的研究生导师胡明哲把作品中的意趣称为“无为而治”:“物质微粒有着自己的归属,多层次透叠的美感远远超越了预期!最终,创作者得到的是一种觉悟:天道大于人道。与其费劲心机,不如顺其自然。”

“天与地”

《第七日》系列 100X100cm 2013 岩彩  

《第七日》系列 100X100cm 2013 岩彩 

《第七日》系列 100X100cm 2013 岩彩 

《第七日》系列 100X100cm 2013 岩彩 

《第七日》系列 100X100cm 2013 岩彩 

赵娟博士提到,艺术家孙博不间断地注视着每日天空的变化,甚至把它们发到朋友圈。这令她想起周易中的 “知几其神”,即从天地间细微的痕迹中,就能感受到万物的规律。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李军教授表示,这样空旷的展览空间可以回到观者回到更加原初的世界,可以去想象和沉思。“岩彩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力量,实际上我们不是描绘了世界,而是世界就在这儿,就像这个世界最初的构成一样”。

“花”

“花”:2018.9.25

这个环节中的时间换了一种呈现方式,不同的花代表二十四个节气。脱胎于传统壁画的构图和包围结构,让人感受到斑驳的沧桑。微观的视角、明净的色彩,甚至是蒙太奇式的陈列方式,都仿佛呼应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令人倍感亲切。

《花之时令》系列 30×40cm×24 2018

小寒(水仙)30×40cm 2018

小雪(茶梅)30×40cm 2018

霜降(凤仙花)30×40cm 2018

惊蛰(杨花)30×40cm 2018

大寒(腊梅)30×40cm 2018

“重生”

这一部分是孙博对之前探索的融合,既包含了材料本体的研究,也包含了材料背后的文化内涵。面对壁画沧桑的历史,背后的信息、时间、故事和文化更令他神往。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葛玉君认为,对宗教壁画的临摹影响到了艺术家之后的作品形态和观念 “他把这些东西作为观看的主体,和自己作为一个主体两者之间产生了互动关系”而“重生”和 “须弥”又是在他经过对色彩体系、文化意义的研究之后的全新升华。

《须弥》系列  60×70cm×49 2019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重生》系列 2019

作品局部

展览现场陈列的青金石

青金石的主产区为阿富汗地区, 古代两河流域的雕塑曾将眼珠用青金石装饰,青与金在古代已经形成固定的搭配

展览现场陈列的矿石标本

观众可以从放大镜下看到孔雀石的肌理

时间,是整个展览的线索,是岩彩自身的旅程与故乡,也是每一件作品超越平面,获得重生的天梯。在李军教授的策展思路中,他希望呈现一个完整的、追求纯粹的画者的形象。孙博在创作中触摸着宇宙,不断出发,又继续回归。今天,他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正如李军教授所说:“一个人的声音可以响彻千万人的声音,而一个人的生日,也是艺术永远的开始”。

研讨会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桥艺术空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月6日。

相关文章

在孙博的生日,以“时间”走近他与岩彩的七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