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陈文令:艺术家必须从科学的发展中提出一些警惕和质疑

陈文令:艺术家必须从科学的发展中提出一些警惕和质疑

时间:   2019-10-18 09:00:00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开,本次展览由未来论坛和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展览邀请著名策展人顾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黄笃担任顾问,由卢煜明、薛其坤、潘建伟、许晨阳、马大为(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五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与陈文令、费俊、李晖、王度、杨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当代艺术家,一对一分组进行联袂创作。在发布会现场,我们专门采访了艺术家陈文令,跟他聊一聊他为何参加此次展览以及在和科学家交流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记者:陈老师好,您是如何参与到这个“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这样一个科学和艺术跨界合作的展览的呢?

陈文令:当时接到策展人顾振清老师的邀请,觉得这个展览的合作方式比较异类和严肃。是跟几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合作创作作品,先是给了一些介绍性的资料相互有一个初浅的了解,然后互访工作室和实验室进行交流。刚开始我心里一点都没有底没方向,像船在大海中没指南针似的。我合作的科学家马大为教授是研究生命有机化学的,科学家讲的语言如果很专业的话是很难懂的,不知道如何入手。艺术的东西也有很多是说不清的,需要体证,去感知、去知觉,去琢磨。他来北京参观了我的工作室,我也去参观他在上海的实验室,参观了之后就找到了一些感性认知,光有感性很靠不住,回来经过反复的理性推敲。方案才一点一点浮出水面。

马大为教授(右)与艺术家陈文令在实验室交流

记者:你们之间的交流是如何进行的呢?

陈文令:我去上海参观了他的实验室,马大为教授给我讲了他的研究领域,他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发明新催化剂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为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其创新成果已被世界多家制药公司日常用于开发药物。马大为教授给我讲了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小分子结构、蛋白质等,但是从深处讲是听不懂的,后来我们交流后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从创造性角度、想象力角度又是很相近的,虽然表面很不一样,但走到高处非常相似,甚止相通。我们就怀着这种心态展开一些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慢慢这个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有一点方向。

艺术家陈文令(左)在工作室为马大为教授介绍其作品创作理念

记者:你们交流的时候会碰到其他一些什么问题,作品创作的思路是怎样产生的呢?

陈文令:马大为教授作为大科学家首先是很理性的,我去参观他实验室的时候,也看到了他带着几十号年青科学家的工作场景,在做实验过程中是需要很理性的,但是他们在寻找新的突破、开创新的探索道路的时候,他们思维也非常跳跃,也很浪漫,从而来获得要灵感,这一点又很像艺术家。他们做实验的时候也可以听听音乐,艺术家创作作品时更需要听音乐和一般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想像和联想。这些方面都挺相像的。当马大为教授给我看分子结构的时候,有一个造型我觉得颇像是一匹马,而且是一个两头的马,比较抽象的,我觉得这个“马”也隐喻了一种科学技术里面所隐藏的某种忧虑,现代性的一种忧患。比如手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手机也会给人带来很多的危险,今天手机绑架了我们的很多潜意识和天然的本能。基本成为我们身上一个不能分离的新器官。如果不去警惕它,有可能它会来伤及我们,大的科学发明更是如此。当时我看那一匹“双头马”,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马是在向前奔跑,同时也是在向后奔跑,就如同科学的两面性一样,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我们今天世界的发展不可能如此的灿烂。但灿烂的背后对整个人类也产生史无前例的威胁。科学就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更需要伟大的人文光辉和人性良知的浇灌,甚至宗教力量的加持。而艺术更像一把长刀,相对单纯,作用力相对单向性一些。当然艺术家远远不如科学家对现实世界的推动力。艺术是无用之用,而且科学有时又是有用之无用。艺术家必须从科学的发展中提出一些警惕和质疑,当代艺术家那能只有表扬、歌功颂德,更要有一种批判精神。总之,优秀的艺术家都是些多管闲事的人。

记者:您如何看待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呢?

陈文令:科学和艺术同性应该是:它们的能量都像不锈的阳光可以普照任何大地,可以超越任何意识形态和宗教以及地域文化为全人类服务和共享。不同之处是科学理性,质疑、求证、推翻、务实、说得清,而艺术则是感性,观察、体验、务虚、形而上和说不清。

记者:现在作品的创作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了呢,会是怎样的一个呈现形式呢?

陈文令:我可能会做一件带有装置倾向的雕塑。可能有几个板块组合,先做一个3D平面效果图,然后打印成了立体的一米多的模型,最后转换铸造成金属材质的作品。以后有更正式的美术馆展览,再重新扩充,做的更完善。大概是这样。

艺术家简介

陈文令

1969年生于中国福建泉州。现居中国北京,著名当代艺术家。

2015年获澳大利亚政府授予的中澳艺术大使称号, 2012年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获澳大利亚佩斯国际海岸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地举办过个展,参加过“超设计”上海双年展(2006)、“对话芝加哥”——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2009)、中国当代雕塑展 (2013)、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2013)等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陈文令的艺术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特征,他善于运用雕塑的语言创造出生命与生活的气息。他的作品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当代性特点:精神独立、风格多变、天马行空、气场恢宏。他的艺术语言融合和提炼了民间、学院、神话、东方与西方,以及现实与虚幻的诸多艺术元素,并以魔幻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一个个观念与视觉并重的图像,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费主义时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种种异化和困扰。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红色记忆”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国风景”系列、“英勇奋斗”系列、“悬案”、“紧急出口”、和“共同体”等等。



陈文令:从科学的发展中提出警惕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