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韩祺个展《水泥大古》:讨论“拍照打卡”的观展舒适度

韩祺个展《水泥大古》:讨论“拍照打卡”的观展舒适度

时间:   2019-09-13 18:50:16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水泥大古 --- 框》

《水泥大古---- 框 》,是我的第五个独立个展。

历届个展,我都尝试通过不同的展览形式,试图分析独立个展在艺术教育中,尤其是在艺术态度教育中的担当、执行、成果和意义。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个展使艺术态度教育中“无功利、无概念、无目的”的这种“态度”更广泛的被拥有,并在拥有之后,进而追求更美好人生。

视觉艺术作品的展览,与艺术专业教育,艺术学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教育艺术教育之间的的关联如何表达?

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专业教育的成果似乎是最少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成为艺术家,成为艺术家有太多的不确定;艺术学术教育的成果也多不到哪去,因为大多数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很难成为艺术学者。很多艺术家和艺术学者并非通过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学术教育成为。但,这两方面的学生都可以相对顺利的成为艺术公众。目前看来,只有艺术态度教育会有相对丰盛的成果,因为艺术态度教育是关于对艺术的“态度”,无功利、无概念、无目的的态度,以及在这种前提下的鉴赏审美。

美学最早即是为艺术业余爱好者确立的学问,尽管,现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专业从事美学研究的学者。美育,是针对艺术公众的教育,但我认为,如果愿意并好学,人人都可以通过认真学习成为艺术公众。

我希望在个展中,与受邀观展的友人一同在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上有的放矢的进行探讨。每年的展览,我除了邀请一些职业艺术家的友人,我更会邀请“艺术爱好者”的友人,因为我就是“艺术爱好者”!

我的架上绘画,装置,戏剧,写作等艺术创作,都是自觉学习、自我摸索和不断实践而来。

富有热情和礼貌的视觉类展览,有风度有修养的布展方式,无论如何,总有和舞台剧相同的诉求:总得让观众看到,不但是清晰的看到,更要舒适的看到;感受到,真切或梦幻的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感受到。

但是,在很多具体的现实面前,很多展览及布展方式,真的不可能舒适的“看到”。比如国家、国际类大型群展及艺博会,通常都是作品多,场地少,展线拥挤。于是,作品套作品,成为“俄罗斯套娃”。看一件作品的同时,不得不穿插顺便看着其他作品的全局或局部,作为观众,无论如何辗转腾挪,变换角度,毕竟作品过多,布展拥挤,眼前一堆作品的局面,坚如磐石。作为这种展览的参展艺术家,自然以参展为荣,也都很大度,还谈什么空间,展线,气场的完整及不受干扰?不过,他们都是肩负艺术素质教育的重任,可敬可佩。

许久以来,我喜欢做个展的策展人,相对群展,个展面貌更容易清晰呈现,并少受干扰。群展,难免有远近亲疏,在群展的工作中,永远不可能“一碗水端平”,别说参展作品本身的差异,也别说作为策展人对作品的喜爱程度的区别,就是场馆本身,最好的展线总是最少的,最少最好的展线给谁?见过太多的群展现场,参展艺术家为了最好的展线,在现场亲力亲为的“争和取”,有的直接把别人的作品从自己心仪的展线位置取下,换上自己的作品!都是一幅生龙活虎的布展画卷。

亲历、目睹、耳闻太多布展时,艺术家,策展人,场馆之间关于作品数量,展线,布展方式的各自坚守和彼此妥协之后呈现的展览,我越来越希望,在场馆不干涉的前提下,自己为自己策展。

2019年,我尤其关注展览和作品的呈现是否能够照顾观众的拍照打卡需求,而展览的主材----大古水泥,它的后退、内敛,亲和可塑,为我的关注给予了很好的落幅。

群展,别人的个展,自己的个展,自由度是渐进宽阔的。

目前,我仅限于在“自己的个展”的前提下,探讨观众观展的舒适度,强化展览形式、作品的陌生感,尽可能提供互动的私人化可能,以及通常被忽略的展览是否可舒适拍照。


为此,我的展览不对外开放、严格控制受邀嘉宾人数、力求作品和布展材料不反光。

内部邀请的展,更细致的承担了自我教育自查自醒的功能、与友人深层交流的职能,我的嘉宾邀请,是“故友亲朋”或者"固友新朋"更形象。教育艺术的目标是培养行动者,我希望被大家唤起,一起行动。成为行动者! 

2019年《水泥大古》个展,我核心的意图是:讨论当代艺术作品和当代场馆,如何更适应和满足观众“拍照打卡”的需求。也就是说,我想讨论和研究观众的观展感受中的 ----- 拍照环节!

2019年的展品,除了在伦敦和俄罗斯的写生之外,核心作品是做了大古水泥面层的一个画框。框,既是限制也是自由;大古水泥,之于我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场馆,希望在有限的时空下,给各位艺术家无限的自由。这个画框会当作相机的取景框来使用,到场的嘉宾,可以用这个画框各种造型任意拍照,互动。

另外,我作品所使用的大古水泥亲和可塑,有非常好的艺术前景,我希望推广它到当代艺术的创作当中去。我个人尤其希望大古水泥能够把我国现存的高反光的大型不锈钢城市雕塑全力覆盖和拯救。

我的装置作品倾心于天然材质,例如:2015年在韩国创作的《朽木可雕》,2016年在北京的《石屏旧藤》。但是,2019年,我被工业气息的大古水泥迷住了,它带给我的材质陌生感,令人振奋。  

王铭几乎每天都会为大古水泥写诗。2019年9月12号,他为大古水泥写到:月亮在慢慢变圆,事情也会慢慢变好,昂首前进啊!



                                                                                                    文/韩祺

                                                                                                    2019.9.14

相关文章

韩祺个展《水泥大古》:讨论“拍照打卡”的观展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