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艺术中国 | 时间:2017-07-06 09:58:08 | 文章来源:

读书>

本书首版大部分内容于1999年完成,第3版在准备了十多年之后才得以杀青。这些年来,其他许多学者对这个领域已作出各自重大贡献(Jenkins,2008;Kress,2010;Kress and van Leeuwen,2006; Mirzoeff,2009;Pink,2007;Sturken and Cartwright,2009;Wells,2009)。然而针对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代的视觉文化之分析批判能力,我们当下的紧迫性并不比最初撰写这本书时来得少。尽管目前已有大量出版的学术著作以视觉事物为主题,但是其中指导诠释的可能方法者依然很少,至于怎样使用这些方法就更乏人问津了。本书加入了一些其他人的观点方法(Banks,2001,2008;Burke,2001;Hamilton,2006;Pink,2007;Stanczak,2007),这是事实。就它企图对研究视觉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而言,这本书依然独一无二。该书以大学生为阅读对象,他们已发现一些启人疑窦的视觉材料,或者想要利用它们做些什么,抑或是他们对视觉文化材料感到兴奋,进而想做一个研究课题,以便参与到针对它的一些论争之中。

自第1版发行后已十多年了,本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本书第一次讨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体。讨论的范围包括像视频网站 YouTube、电脑游戏、在线档案馆和拍照手机、研究人员创建的网站和照片共享网站等。它们分散在书的各章节里,这是因为其中有一点没变,那就是该书的结构坚定地专注于方法上而不是媒体。从第4章到11章,每章讨论一种可用于诠释视觉材料的方法,至于每章要用何种视觉材料来探究那种方法,这取决于它是否最能体现那种方法的步骤、长处和不足。因而该书涵盖了各式各样的视觉材料——它们列在第3章的表3.1中——但还有很多视觉材料没有论及,例如地图、电影海报、以艺术品为基础的视觉方法(参看 Knowles and Cole,2008)、插图本小说、医学影像或图表等。不过,该书要做的就是深度探讨每一种方法。

该书本身也已部分数字化。它现在拥有一个网站: www.sagepub.co.uk/rose。第3章到第12章的末尾均有提示,网站的哪一部分与本章的内容相关。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仔细关注特定视觉媒体是如何使用的,这就让我描述数字媒体甚至比五年前来得更容易。这些更具经验主义的研究,与对数字媒体更为理论化的探讨相得益彰,这些探讨也像越来越多嵌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技术一样迅猛地增长。该书的第 1 章保留了用来理解视觉文化各种不同理论方法的概览——但它现在也探究一些关于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所造成的差异问题。这些理论上的争论多种多样且常很复杂。它们也可能非常抽象。相反,我最为关注的是鼓励人们对视觉材料进行诠释的基础训练,用慎重的经验主义方法对视觉材料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这并不是由于每一幅影像里潜藏有重要的真理,等待我们去发现(虽然我们在本书头几章里会碰到后者这种主张)。正如斯图亚特 · 霍尔(Stuart Hall)所说:

值得强调的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单一的或“正确的”解答。“这影像的意义是什么?”或“这广告在说什么?”因为没有任何法则能保证事物会有“一个、真的意义”,也不能保证意义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所以在这个领域的工作就注定是诠释性的——不是去争论谁“对”还是谁“错”,而是争论一些同样可信、虽然有时候是互相竞争、互相反对的意义和诠释。我们要“解决”这些互相反对的解读,最好就是再注意看具体的例子,并且试着在以下几个方面详尽地说明你的解读是合理的,它们包括:影像的实际应用、所使用的意指形式,以及你认为它们生产了什么样的意义。(Hall,1997a: 9)

诠释影像就只是诠释而已。但我自身的倾向——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论立场——就是理解嵌入社会世界中的视觉影像,只有当我们考虑那种嵌入因素,这样的倾向才让人明白。就如霍尔所认为的,不管你采取何种理论态度,说明你诠释的合理依然很重要。要这么做,你得有明确的方法论,而本书会帮助你发展出一种方法论。

不过,本书对用来解释视觉材料的不同方法的说明并不是中立的。在不同的视觉理论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在第1章里,我同意那些参与争论的学者们的意见,他们认为诠释视觉影像必须处理影像的社会效果,而要能达成这一效果就需要影像既富意义又充满情感。这种立场一定会影响到我后来如何评估该书讨论的各种方法。举例来说,虽然在这些议题上(如同第5章将要提到的)可以使用量化的方法,不过在第1章总结里对意义、意涵和作用的强调,表明质性的方法更为合适。事实上,除了第 5 章外,本书每一章探讨的都是质性的方法论。更概括地说,第1章也特别提出,为什么思考视觉影像很重要?为什么对视觉影像持一种批判态度很重要?又为什么反思这种批判很重要?在第1章里对这三个议题的解答发展成三种判断标准,我冠名这标准为“批判性视觉方法论”。所谓“批判性”指的是一种研究路径,它在文化意义、社会实践,以及嵌有视觉事物的权力关系等方面思考视觉事物。而这意味着思考生产观看和成像方式的权力关系,另一方面这权力关系乃由观看和成像方式阐释出来,也可能受到它们的挑战。这三个判断标准便成为评价书中各种方法的工具。在运用它们时,我对每种方法都要追问:要找到一种视觉影像的批判性方法论,它能提供多少帮助?如何用这种方式研究影像,第2章精心制作了一个颇具实用性的框架。

从第 4 章到第10章均专注于处理既有影像的方法:也就是那些业已存在的影像,并且你可以决定它们作为某类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进行探究。不过,第11章比前一版更为细致地专注于另外一些研究视觉影像的方法,这些方法旨在处理为解答研究的问题而制作的视觉影像。这样的视觉研究方法在过去的十年日益受到人们的追捧,现在我们发现这些研究方法跨越了众多重要学科,并用来解答那些常常与视觉本身没有多大关系的研究问题。第11章着手处理与前面章节里因既有影像所引发的争论和讨论相关的方法。

视觉伦理学是这一版中全新的一章。研究活动中的伦理学关乎研究者的行为。它关注他们研究中自身的诚实和坚定性,以及他们正在与什么材料,或跟谁一起展开研究如此这般的关系问题。在许多大学体系中,凡想在医学或社会科学领域从事研究的人,他们的研究报告就必须经由他们所在的大学道德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查。第12章讨论一些研究视觉材料所牵扯到的道德议题,并认为这些众多议题对这一点很重要,即你是要使用既有的影像,还是采用作为你研究课题一部分而制作的影像。最后作总结的一章,复述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并考虑综合使用各种方法的益处。

读者阅读这本书最好从第1、2章开始,那将帮助你理解其他章节的内容。第3章详细解释了这本书的结构,这也将有助于你从随后讨论方法的章节中有所斩获。

绪言的最后,我要说明一本这样的书有什么不足。本书对于探究视觉影像的意义和效果提供了一些指引。但是最令人兴奋的、惊奇的,以及有洞见的批评最后都不见得是仰赖一种稳妥的方法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它们也依靠人们注视影像时产生的愉悦、振奋、着迷、好奇、恐惧或嫌恶等感觉,然后再进行书写。成功的诠释有赖于你对所见的热情投入。用方法论来规训你的热情,别浇熄了它。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目录

编辑推荐

媒体评论

精彩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