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虹:以西润中,在传统根基上探索创新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 片长: 00:04:00 | 上传: 2013-11-01

2013年第三届“中华新星”艺术奖(百人会英才奖艺术类奖项的名称)于10月31日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全国15所高等美术院校的15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此奖项,其中来自清华美院的博士生王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生白冰洋、郑虹分别获冠军和第二、三名。艺术中国对“中华新星”奖第三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郑虹进行了采访。

艺术中国: 你刚刚获得了“中华新星”艺术奖(百人会英才奖艺术类奖项),向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感受吧!

郑虹:首先非常感谢周昌新艺术基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参与其中并结识了更多朋友,也开拓了视野。昨天晚上的百人会活动中,能够有机会和各高校的优秀人才以及德高望重的师长一起交流令我感到受益匪浅,它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艺术中国:该奖项非常强调艺术创新,那您觉得在您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呢?

郑虹:我觉得我主要是在题材上和别人区别开吧。因为我用“界画”的方式来画当代建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这种方式作画了。我有过在俄罗斯的留学经验,我希望能够“以西润中”,把两种东西结合在一起。我之前在中央美院蒋采苹老师工作室学习重彩,再加上俄罗斯学习的经验以及界画技法,我试图把这些要素都融合起来,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创新。

艺术中国:在今天的艺术中很难看到“界画”的面貌,什么启发了你把界画的创作方式运用到作品中?

郑虹:这要从我还在合肥的时候说起,当时我的师父是画青绿山水的谢宗君先生。有一年暑假我去拜访他,他在画合肥市里的一个大建筑物。他当时也让我画,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比较难,因为没画过建筑,但他鼓励让我尝试一下,上手之后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后来到俄罗斯读本科,即将毕业的时候我觉得应该为自己的留学创作留下点什么,当时我觉得俄罗斯的教堂、那种“洋葱头”式的建筑特别有意思,所以我就尝试着画了一幅六米长、宽两米四的画,画中把海参崴的全部建筑和中国山水结合在一起,这种探索引发了我后来用这种方式创作的兴趣。

艺术中国:您后来也和蒋采苹、许俊老师学习过,您觉得他对您的绘画有哪些帮助?

郑虹:之前的国画都是我在家自学的,跟蒋老师和许俊老师学习后,他们把美院学院这一派的东西教给我。他们都很强调创新,认为题材要和别人区别开,一味模范别人的东西就永远都画不出自己。之后就是写生、临摹、创作,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我自己也慢慢悟到一些东西。

艺术中国:刚才您也提到您的老师都非常强调创新,那么您未来创作中有哪些打算?

郑虹:未来的路很长,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吧。先沿着自己现在的路慢慢探索,也不是说我就一定要画这个。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想法也是不同的,这就可能影响你使得你画的东西也会有所变化。所以我想还是要先慢慢积累,慢慢探索,然后再去考虑未来的走向。

艺术中国:您现在画的是工笔画,工笔画有其自身的特质,您觉得用这种方式创作是否有其底限?

郑虹:对工笔画来说,我觉得还是要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吧。因为老祖宗的根是不能丢的,最传统的工笔还是要从它的线、色入手,所以虽然要创新,但是这方面也要不停练习。

艺术中国:该奖项的授予对象是那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年轻人,从而鼓励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获奖后您自己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郑虹:获得这个奖我觉得非常荣幸,但是以后的路还很长。我想我会更加努力,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想读博继续学习。要是有出国的可能,我也想出去看一看,因为想把很多西方的东西和元素加入中国画的创作中,所以这些方面还有待于慢慢探索和不断创新。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