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一直是一个皇宫的收藏,历代以来是一个重要的藏品的收藏,尤其是书画。全国解放以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故宫博物院只收藏1840年以前的东西,现代绘画归中国美术馆,知道改革开放以后,也是近七八年以来。领导考虑有一个问题:我们故宫把五千年的东西都收藏在一起,使我们的后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可是再过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的话,这个线就断了,就考虑到要打破这个惯例,这个惯例也不是我们弄得,是美术馆弄的,他们把文革以后,古代的一些东西作为他们的馆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现代名家的作品收藏,作为我们收藏的继续呢,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就开始做。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做法,到故宫来求名的特别多,就是希望故宫收藏我的画的特别多,但是能够称得起大家,能够在历史上立住,能够进故宫,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画家还是特别少的。另外我们的收藏,前不久我们也收藏了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我们知道吴冠中先生和张仃先生在绘画上有一个(碰撞),一个是绘画等于零,一个张先生提到一定要坚守一个底线,在笔墨上,两个人在争论。我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担任业务方面的,尤其我自己是从事书画鉴定的,我鉴定一个是要真的,一个是要好的,不管哪个流派,我觉得故宫,它象征着国家,他应该兼容并包,所以吴先生的作品我们也还是很重视,张先生的作品我们是理所当然应该重视的,因为张先生坚守底线,就是要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一个继承性,这是我一听到张先生的作品能够进故宫,能够成为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我非常的高兴,所以我一早就来看展览,我一看展览我吓一跳,这哪一幅作品都是张仃先生精心创出来的,很整齐,很精彩的,笔笔不苟的创出来的作品,捐献10件作品,这相当相当的了不得,捐献不是一个单纯的捐献,要看时代背景,50年代有捐献,那是高潮,因为很多人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很多人把自己的收藏掏心窝子的给祖国,那很真诚的,到后来,捐献逐渐少了,作为一个国家博物馆,我们故宫自从有了这个愿望,要想把这部分东西,从绘画、从书法等其他艺术有一个呈现,我们碰到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画家自己不捐献,要靠国家去购买的话,很困难。李可染先生,一件作品,价位那么高,作为国家来说有困难,张仃先生,价位那么高,要去买,作为院藏的话,有困难。所以能够不吝惜自己的作品,能够把自己的作品这么多的捐献出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尤其在今天这个金钱社会,这个精神状态,这个精神高度不容易,所以这个更体现张先生的伟大的人格,它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我觉得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应该大书特书,应该宣传,这是我作为一个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这么多年的一个工作人员的一点感想,非常感谢张先生,能把自己这10件作品捐给故宫博物院。所以今天我谈到了画家,其实很多画家,也是诗人,很多诗人也是画家,这个诗画结合,我们文化发展到这个地步,结合诗书画能够结合,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最近北京出现一幅《罗汉图》,这个罗汉图是贯休画的,贯休又是一个诗人,《全唐诗》大概收乐他上千首诗,他写的诗非常好,这个传统我看后人难以继,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不是说每一行都要超过顶尖,只要有一项顶尖,后面其它各项的都跟上,中国文化就能够继承,当前来说浮躁一些,表面一些,像张仃先生这样沉下来,这么去作画,这样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我看一时半载很难有这样的人,坐下去,看他的画,首先一个就是“静”,这个静就是看你是坐下来作画呢,还是在奔别的,从他的笔墨看,从它的构思立意来看,从它的套路来看,他不静,一看张仃先生的画,我一看就坐在那不想走,他很静。静是因为他自己先静了,先坐下了,然后他才能够让别人静,你自己浮躁了怎么叫别人静呢?所以这个感受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所以我们美术界发展过程中出现张先生和吴先生讨论,也是别人在思考的一些问题,我们希望 ,张仃先生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大批遗产,作为故宫博物院来讲永久收藏张仃先生这些作品,使我们子孙后代能够回过头来看到我们这一代人这些作品。
杨新:张仃先生艺高捐赠精神更是高尚无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