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强:把戏曲观众年龄层拉低30岁

时间: 2015-04-16 09:34:23 | 来源: 百度百家 作者:耳东

首页> 资讯> 生活> 音乐

新乐府

新乐府

2015年4月3日,大观园剧院,到场的媒体大开了一次眼界——大幕拉开,穿着戏曲的昆曲演员,慢慢的走到舞台中央,雍容华贵的妆容下,举手投足皆是中国传统的优雅,但现场观众听到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声音,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和电音、摇滚等现代音乐元素的创新音乐,而出现在昆曲演员身后的是吉他、贝司、鼓和两个DJ台。

这是即将在5月2日正式公演的“新乐府”的首次公开彩排,在场观众听到看到的是“新乐府”准备好面向全世界展示的独特音乐作品。这是“十三月”唱片创始人卢中强精心谋划的产品,在蛰伏了三年之后,他希望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宣告自己的“回归”。

“十三月”和“新乐府”创始人卢中强

“十三月”和“新乐府”创始人卢中强

玩了三年,但没白玩

“这三年,我一直在玩。”当被问到过去三年都在做什么,卢中强笑笑说。

在圈内人印象中,卢中强一直是一个爱折腾的人。从早年任职华纳,为老狼、叶蓓等制作唱片,到挖掘《老鼠爱大米》,再到后来创办“十三月”唱片公司。卢中强的名字,在21世纪的前十年,出现在每一次的中国流行音乐的浪潮前段。

以民谣为特色的“十三月”唱片和随后创办的演出品牌“民谣在路上”,无疑是卢中强的得意之作。前者为中国挖掘和培养了苏阳、万晓利、马条、山人乐队、钟立风等多位民谣歌手,这批人逐渐成为了新民谣浪潮的核心,至今仍然是中国民谣的中流砥柱;而后者,“民谣在路上”巡演,从2010年启动至今完成了数百场的演出,把“十三月”的民谣事业带到了全国各地。

然而,就在“民谣在路上”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卢中强却突然消停下来了。以至于每次圈内聚会,都会有人疑惑“卢中强在干嘛?”有人说他云游四方去了,还有人说他迷上了德州扑克。对此,卢中强的自己的解释是,“就是玩,到处玩,什么事都不管。”

在卢中强看来,在全国各地顺利了走了两年后,“‘民谣在路上’已经可以自己运转了,也不需要我花太多精力去管了,我也不想管,所以就去玩了。”

个中的原因其实并没有说的那么轻松。2010-2012年前后,可能是音乐行业最黑暗的一段时间。旧的体系尚未彻底崩塌,新的系统仍然尚待建立,十三月所经营的民谣音乐人们面临着穷凶极恶的大环境。记得2012年,一位当时在十三月供职的朋友曾经向我大吐苦水,说从平台获得的版权收入少得可怜。他还给我看了其中一个账单,一首听起来好像挺火的歌曲,总共才从平台那里收来几十块钱。

“那是数字音乐平台最后的野蛮生长期,我们做内容的太无奈了。所以我想,反正‘民谣在路上’不用我管了,我还不如去玩算了。”结果,卢中强一玩就是三年。“但是,我也没白玩,借着酒局我结交了各路好友,从中聊出了不少想法。我认识的投资人老催我做点什么,我选择再等等看。”

在中国文学史的记载中,“新乐府”是唐朝中期一次始创于杜甫,经由元结、顾况等推动,并最终被白居易的同名诗作盖棺定论的诗歌革新运动。而对于卢中强和他的“十三月”来说,“新乐府”则是其一直倡导的“中国精神”的升华。

在舆论看来,“十三月”代表了中国民俗文化在音乐上的一次大爆发,苏阳的“花儿”、山人的云南民歌、马条的新疆背景、川子的北京胡同味儿,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有那么多不同的民族、民间元素被大规模地带入主流视野。“十三月从一开始就喜欢做一些有中国烙印、中国色彩的东西。我想这十年所谓中国民谣的发展版图当中,十三月签过的这些音乐家和参与录制和记录的这些音乐,应该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能够留存下来。其中的收藏价值,是音乐挺重要的一个意义。”卢中强如是说。

如果说“十三月”的民谣唱片代表的是当代中国的民俗音乐文化,那么“新乐府”则是对于传统戏曲的一次创新运动,其中贯穿了同样的两个字,中国。

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新乐府”的想法跟卢中强的生活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卢中强从小在剧院长大,母亲是一个知名黄梅戏演员,三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二胡。“我家左边是黄梅戏的排练场,右边是徽剧和京剧的排练场。所以我每天一起来听到的都是这样的东西。差不多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我二胡,我五岁的时候就经常一大早起来帮院里的叔叔阿姨练琴、开嗓子。”耳濡目染之下,戏曲的种子也在卢中强心中生根发芽,他把自己对于戏曲的热爱和情结形容是一种“浸在血液里的关系”。

卢中强说,虽然一直从事流行音乐的工作,但他一直保持着听戏曲的习惯,没事会经常看看央视的戏曲频道。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戏曲的感情越来越强烈,这促使他最终决定启动酝酿已久的“新乐府”。

“新乐府”的诞生

从初念到出炉,“新乐府”的诞生历经了长达五年时间,而且,早在两年前,卢中强就悄悄注册了“新乐府”的商标。看起来,这似乎并不太符合卢中强风风火火的行事风格,但其实背后是他对于市场的深思熟虑和对自身“血液中的戏曲情结”的敬重。

如前所述,2012年前后是音乐行业的黑暗时期,但过去两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各大平台急于“正版化”,版权价格水涨船高,音乐IP的价值愈发受到重视,做内容的空间也开始显现出来。“我开始觉得是时候可以做点事情了。”卢中强说。

但是,出于稳妥起见,卢中强没有轻易出手。“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也经历了一年的实操,最早我们在上海花了很多时间去找合适的技术团队,但是到最后都一直没有达到我想要的、能够表达我的主张的程度。在没有找到天花板之前,我不会大张旗鼓地说我要做这个事情。”

卢中强终于找到了“天花板”,找到了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其中既有他的老朋友陈伟伦和吴梦奇,也有评弹大师高博文。

陈伟伦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左小祖咒的制作人,但他其实平时尝试过大量的传统音乐跨界实验,在“新乐府”中他将领衔“乱弹昆曲”;吴梦奇曾经为张靓颖、谢娜写过不少热门金曲,但作为苏州人,他私底下对于评弹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会负责“吴聊评弹”部分,也就是吴梦奇聊评弹;高博文则是卢中强的一次偶然的“重大发现”,他在家里看到高博文的演出视频时当即就决定一定要跟这位评弹大师合作。

之所以要从昆曲和评弹开始,这也跟卢中强成长的背景有关。“南方的戏曲可能是我更加熟悉的。我不仅从小在黄梅戏的环境中长大,后来又在南京读书。我当时上大学宿舍里的同学,其中有一个现在正是苏州评弹学校的校长。”

而昆曲却是卢中强最近这一年才开始接触的一个剧种,但是一接触就他就震惊了。“算上古希腊的悲剧、英国的莎翁剧、意大利的歌剧,我觉得中国的昆曲可以作为世界第四大戏剧。而且它是唯一的一个能把舞台表演艺术门类多元化地结合在一起的。昆曲在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是全票通过的。我也看了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演出的现场录像,那些外国人在台下看得非常认真。所以我想,中国戏曲里面一定有在世界上可以广泛传播的通用语言。”

传统文化创新不能再“洒狗血”

中国传统戏曲的创新由来已久,改革开放至今,流行音乐与戏曲的跨界合作一直没有间断过。比如早年谢津唱红的《说唱脸谱》就借用了京剧的元素,而近年来很火的李玉刚也是一种商业上成功的跨界尝试,还有春晚每年的“戏曲联唱”,实际上也是一种戏曲的流行化。

另外,过十年来,在伴随“大国崛起”而来的“民族认同” 的感召下,“中国风”和“民族风”创作大行其道,周杰伦的信徒和“最炫民族风”统治着主流音乐市场。在卢中强看来,“中国风”也好,“民族风”也罢,其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太大作用,“中国风”和“民族风”的大多数创作者们都没有什么真正的传统文化底蕴,都只是靠“洒狗血”来讨好大众。“狗血洒到最后,也就只是洒到三四线城市的网吧里、洒到全国各地的广场上。”

那么如何来开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呢?卢中强点出了四个字;工匠精神——通过雕琢细节去发现和创造美,不断提高技艺,追求“炉火纯青”的境界。昆曲从市井小曲逐渐登堂入室并发展成如今的“高雅艺术”,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证明。

可是从“中国风”和“民族风”的各种创作中,我们看不到“工匠精神”,看不到一种由浅入深、由俗变雅的艺术提炼,我们看到的只是越来越“洒狗血”。

对于卢中强来说,这是“新乐府”一定要避免的。“新乐府”的创新一定是秉承“工匠精神”的创新,在不断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精益求精。 “戏曲文化是几百年来古人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给予充分的尊重。然后在尊重的基础上去做一些恰当的结合。这个结合一定要是恰当的。”

而且,在“创新”上,卢中强有更大的野心。“以我从小受戏曲熏陶的一个认知来说,有两点很重要:首先,它要好听;第二,这种跨界的方式有没有把戏曲做出一个让更多年轻人会去接受的可能。我们想通过‘新乐府’这个片段性的、块状的跨界的方式能够使昆曲完成更大意义上的流传。如果这个部分我们做得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可能再会去尝试一些新的可能。”

卢中强管这种可能称为“新雅乐”,一种始于创新,忠于传统文化,借由“工匠精神”提炼出更高层次美学体系的“跨界”。这种“跨界”既不同于“中国风”的“洒狗血”,也不同于媚上的生拼硬凑,而是实实在在的传承和发展。

到目前为止,“新乐府”可能是卢中强最大胆、最有野心的一个项目。之前“十三月”做民谣,虽然起点小众,但民谣的市场毕竟曾经经由“校园民谣”证明过。相比之下,作为一个超前的创新品牌,“新乐府”的市场风险似乎要大一些。

卢中强已经做好了“冒险”的准备。在决定启动“新乐府”之前,卢中强和他的团队做过一些调查。他发现,“现在90后、95后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反而有一个很好的回归,比如昆曲、汉服。我发现很多高校的昆曲社团特别活跃,他们自己办的很多活动都办到一票难求的程度。我们在虾米上看到一些很多中国传统的折子戏,都有很好的听众。我看到百度贴吧等一些论坛的评论,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很懂行。”

这次“新乐府”的“乱弹昆曲”板块,就有很多九零后的昆曲新秀参与,他们表现出来的高超技艺,令所有在场观众所惊叹。这也让卢中强对于“新乐府”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年轻的音乐家有热情地去介入这个项目,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去表达一些新的主张,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尤其从官方机构来说,会有这样一个正面性的意义。”

除了90后和95后,卢中强也很有信心让“新乐府”吸引到一批60前的老戏迷和发烧友参加。只是,“受众”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必须关心的问题。“如果你在做一个产品或作品的时候,你首先去想它未来会激活哪一块受众,针对哪个年龄层,或者在哪一块上面获得一个很好的商业回报,那么你就很难做到心无旁骛。”

而为了做好“新乐府”这个产品,卢中强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绝不参加音乐节”。在他看来,“新乐府”的生命力除了作品本身,还包括现场舞美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现场体验。“这种体验一定是室内的,在室外做就毁了。”

坚持做室内场的原因还在于,卢中强对于“新乐府”的未来规划,将会借鉴话剧的模式,以常驻的方式进行全国巡演。“通过‘民谣在路上’的演练,我们已经掌握了全国各地的演出场所资源,对我们来说,场地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近两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发了不少新的剧场,非常适合‘新乐府’演出。”

无论如何,经过几轮“内测”并进行了若干改进的“新乐府”都在5月3日正式启动,届时,一场史无前例的“中国戏曲跨界梦”将会正式拉开序幕,卢中强和他梦想的“新雅乐”也将从这里起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