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喆《断歌集》:更具实验意识的传统歌谣

时间: 2015-03-27 11:24:13 | 来源: 腾讯娱乐

首页> 资讯> 生活> 音乐

宋雨喆《断歌集》

宋雨喆《断歌集》

以宋雨喆个人名义推出的这张《断歌集》日前由树音乐出版。这几乎是在他数量不算庞大的一群铁杆儿乐迷的翘首期盼下面世,其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不负众望与备受推崇。不要忘了,这可是并不追求高产的宋雨喆大概花费十几年时间在田间山野及寺庙路途上收集而成的歌谣。乐评人张晓舟如是评价:“如果说大忘杠是集团军,那么宋雨喆的个人民谣就是游击队。或许它也不是民谣,只是断歌,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歌。”与大忘杠乐队去年再版的那张《荒腔走板选段》不同的是,《断歌集》并非一个缩小版的大忘杠,宋雨喆亦不再有意试图淡化个体、用内在情节动势带动音乐概念,相反却更加“自我”的突出强调个人感受及体验。相较之下,也许更有传统歌谣的感觉,也会更具实验意识。

说起“实验”应是宋雨喆最不为所惧的,他一直坚持在天地间找寻有意思的旋律。从2002年开始便在各地游走讨教、研习音乐,尤其是游牧民族音乐。有时喝点酒后一时兴起,信口拈来的调子及短句足够让你愣上半晌再逐一消化回味。而在作品的实验中,大忘杠名义下的宋雨喆也会邀请不同乐手,在一个创作意图下自由联想,即兴发挥。总体把握是靠直觉,强调方向感而不是目的地。当然,宋雨喆不想让人混淆的一点就是:大忘杠不能等同于他与乐队,即便目前看来有小编制乐队的属性。大忘杠是在试图表现己身外人、物的感受,偶尔有自己的影子也是个只是个角色而已。它更像一个团体或是一个概念,某天宋雨喆走了也会继续运转。

走出木推瓜,来往于民间,钻研道教佛法,学习句子曲调。可以说一直到现在,宋雨喆也没停止游走,游走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收集民间音乐精神”。恰恰这种精神在《断歌集》里是能听出些端倪:譬如有野生的蛮力,有寓言的警语,有张狂有敬畏有节制,有凌厉闪烁的光,有风刮过的痕迹和熊跑过的影子……乐评人郭小寒形容称:“每一个毛孔都被打开了,大概有一万层!”走了太多地方让宋雨喆深感自由却又被自由所累,过程中重新创作出的歌曲是他对民间音乐的淬炼与领悟,而有意思的东西也多是靠民间歌谣流传至今。

正如宋雨喆自己对这张专辑的解释一样:“跑到外面去学歌谣,攒了一些句子、曲调,意思到了就不想太铺张,我叫他们断歌。”有回宋雨喆谈到Tuva的民歌《Konggure 》:我的六十匹马哪儿去了/我栓马的桩子在哪儿/我家乡的七个定居店在哪/我的部落在哪儿,这歌让宋雨喆听了几千遍,仍感曲调和歌词没法学,听到骨头里觉得悟到了意思。后来他跟huun-huur-tu(Tuva最著名也是最优秀的民族和世界音乐乐队)的主唱聊天得知那歌其实很长,自己可能有些误会,但是音乐也禁得住误会;当然肯定还有诗经、花儿,信天游或一些短的翻译体民歌的影响。照搬的就《我爱的人心里美》中“花儿”的那四句——我唱的歌是心上的话/唱不唱由不得自个家/钢刀子拿来头砍下/不死就这么个唱法——太抓人,舍不得不用。

宋雨喆在《断歌集》里写了首不太铺张的《情歌》:“多么促狭的人/只爱他的伴侣/音乐可以离开琴弦/誓言不会堵在嘴里。”仿若拔刀而出的明光闪烁,离弦而起的迅猛发力,让人不由得内心惊溅起一朵朵水花。感叹出其不意,却又预料之中,因不被流派所束缚,寻求自由突破的才是宋雨喆。曲式上,弦在指尖打个花儿,走颗泛音,收声,断歌。意思到了却没听够,反倒撩拨起了一丝心痒难耐。那没办法,爱情这颗“毒蘑”怎能一次吃够?欲扬先抑的对比手法,意图说明促狭之人也有宽广之爱。紧接三四句,又用“到海里必须游泳,海水真肥”(宋雨喆《到海里必须游泳》)般的普世道理,令人拍手称绝。简约而充斥力量的四句式歌词,似乎多颗标点都是赘言。

悲情对于宋雨喆这样的创作者来说确是个好东西,它让人能体会全身心的敏感,有了敏感才能有感而动。可宋雨喆亦深谙悲情贯穿一生或几世的负面力量:“悲情伴生的一些极端情绪令人不安,我把绝望和虚弱剜掉都用了好多年,让它再生出来实在心不甘,而其它关乎各种欲望的杂草也伺机疯长。别人怎么处理面对我不知道,我是不想让自己过多沉湎于悲情,于是写了一首《我承诺不要太悲情》。”“酒醒前我唱的歌/早就不再流传/我承诺不要太悲情/这一世也是生活/与上一世两不相欠……”你可以深沉的理解成宋雨喆在挑战因果轮回观,但“简单粗暴”点的释义也未尝不可,他只是找方法在对治悲情,这歌也就只能是提个醒儿。

《破茧自缚法》算是《断歌集》里实验方向的边界。五年前宋雨喆在一个废弃的闭关洞录过一版;又在烽火台上录个片段,他回忆那时坐在墙头,差点被风吹下去。如果说“大忘杠”已经让宋雨喆的音乐定格在西北、西域为坐标的世界音乐融合上,那么即使只有八仙班卓和吉他的《断歌集》同样如此。相比有些拿来佐料就用的跨界与融合创作者,宋雨喆或许也用这张《断歌集》,间接证明自己在音乐世界里的实验、繁殖和耕耘,是有根有家园的。田野、帐篷、岩洞、湖边、山崖或车厢、炕头的声音,我想它是一种“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