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评估中的 风险问题

时间:2017-01-10 22:33:06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资讯>艺市>

 

孔达达 中国收藏家俱乐部主席,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

价格评估是对于某种资产价值的论述或说明,它是一种观点的表达,因此并不代表评估对象绝对客观的价值。艺术品的评估价值是指评估者根据艺术资产的现时状况,对其市场价格进行合理预测,从而得出资产在某一时点的市场估值。与经济学中的很多概念类似,艺术品的估值是建立在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和若干限定之上的,而非真实的市场交易价格。也正因为它是一种主观估值,所以不同的评估者对于一件作品所给出的评估结果很可能并不相同。

对于艺术品的价值判断通常基于两个方面,即艺术品的文化意义和经济价值。对于文化意义的判断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这种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群体的审美偏好或品味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会成为话语权的掌控者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

即便是在今天被奉为经典的古典大师们,他们的文化地位在历史上也并非一成不变。公元五世纪至八世纪间,几位在当时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便对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三者的高下展开了争论。生活在五世纪至六世纪中的谢赫崇陆抑顾;六世纪的姚最则极推崇顾,认为张“小乏神气”;七世纪的李嗣真崇顾更称张,虽然将三人都定为上品,但实际的次序是张、顾、陆;直至八世纪,张怀瓘才最终平息了这场争论,在肯定前人所论的基础上,张怀瓘对三家均作推崇,并各言其长,他认为对于人物的刻画“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而最后评定为“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从此顾、陆、张的高下次序遂成定论,三者也分别成为特定风格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判断,显然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会最终趋向一致。

如果说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往往取决于各专家的主观认同度的话,那么经济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则是由收藏家和市场共同决定的。两种价值的认定可能吻合也可能大相径庭。在中国艺术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曾经创造中国油画拍卖纪录的曾梵志。从2001年至今曾梵志仅在不到10家中外美术馆做过个展,但是其作品价格排名却名列中国当代艺术家前茅。而另一位知名艺术家艾未未至今在国际美术馆的个展个数超过50个,其作品价格却远不及曾梵志。这两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一致,尤其在当代艺术领域。

那么在评估中如何平衡这种价值的不一致性呢?这就要看评估的目的是什么。金融机构所需求的评估往往有一定的时效性,例如艺术品抵押融资的贷款期限通常是一年,那么评估就需要考虑一年内这种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不一致性,会不会对作品造成一定的价格波动。对于炒作成分过于明显的当代艺术市场的某些艺术家,这种不一致性显然需要引起特别关注,这就是为什么在正规的评估报告中往往会加入风险评估的因素。当然有关两种价值不一致性的分析只是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其他因素如,整体经济状况,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以及替代性投资市场的景气程度等都是在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