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市场 为何有高原无高峰?

时间:2017-01-09 21:29:39 |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孙晶

资讯>艺市>

经历了2016年的缓慢复苏,与高歌猛进的前三年相比,当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还谈不上春暖花开,但市场已在逐步回暖,并积蓄着新能量。但当今艺术界为何仍是有高原无高峰?在近日于广东美术馆举行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广东)”上,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就如何从高原到高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才是好作品等问题分享了精彩观点。

杨晓阳耐心回答记者提问

追问:如何从高原到高峰?

赵利平:面对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时代使命,中国的艺术创作呈现一种什么现状,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陈履生:从最近几届全国美展来看,整体创作水平明显下降,没有几张或者一批为大家所公认的代表时代名作。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创作《父亲》,我们的美术创作都能举出一些代表时代的重要作品,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王盛烈的《八女投江》、潘鹤的《艰苦岁月》、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侯一民的《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石鲁的《转战陕北》等,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篇章。

但我们从几年前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两个国家级的创作工程来看,大家都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在哪里?因为缺少了能够从事这些主题美术创作的画家。我们这个时代,缺少像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这样的大家。

谈到高原的问题,现在的高原的水平高度不够,仅仅比水平面高出一点也叫高原。现在每年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培养数以万计的学生。教育发展了,但水平下降了;美术事业发展了各种画院,机构多了,没有看到像样的创作出来。我认为不一定是机构增加了,教育扩大了,钱多了就一定能带动美术创作水平提高。理论上说可以,但事实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没有达到这个预期。

寻因:社会浮躁艺术家缺少文化担当

陈履生:这些问题在哪里?有艺术本体的认知问题,有画家自身的问题,整个的艺术修养艺术境界不高也是问题,还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艺术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责任是缺失的。我们只是把画家当做一种职业、一份工作、一个仅仅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劳动者。这种价值判断的标准,毫无疑问是偏离艺术本体的。

整个社会对绘画意义的理解、期许与要求,都在降低。人们判断一位艺术家的成绩,往往看画价的高低、官位的大小,往往看他是不是美协主席、画院院长。而艺术家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不自觉地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追求。他会每天疯狂地练习技法,会考究素描、色彩与笔墨的质量,即使有了时间也会去处理社会关系,哪会去读书、去提升文化修养?所以,整个社会的主流艺术价值观是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杨晓阳:如果我们分别在李可染之前与之后,各选出20位近现代美术大师,前者肯定比后者的艺术成就要高,个中原因值得深思。现在中国艺术界的现状确实面临从高原到高峰的难度。艺术要打通从表象深入到实质的通道。从科学角度来阐述,从高原到高峰是一个最高的目标。

我认为,当今的艺术家应该运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艺术理论探索,共同为新的时代培育新的大师。

寻因:艺术家离民族文化、离传统太远

曾来德:有高原无高峰首先是社会导向、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的原因。20世纪100年,我们看到杰出的艺术家代表人物集中在前50年出现。那时候,是在战争、饥饿贫困的恶劣社会环境中产生这些杰出的人物,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艺术要为50年、100年而战。今天我们不能消费自己的文化,不去推动精英文化,我们也不懂得自己的文化,很多中国人到海外去消费别人的文化。当然,艺术家自身的问题也很多,包括价值观、审美观、游戏规则,这些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我们离自己的民族文化,离我们的血脉,离我们的传统越来越远。

特邀嘉宾

嘉宾主持

艺术不仅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正在丢掉写意?

赵利平:多年来,“写实”与“写意”一直是艺术领域争论的焦点。作为“大写意”理论的一名旗手,水墨写意已成为你近年最具标识性的艺术符号。你如何看待写意和写实?

写意有无限空间

杨晓阳:“丝绸之路”是本次画展的主题。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它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巨大作用。我的出生地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曾到新疆开展过历时4个月的考察、写生,感受丝路沿途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这段经历为我30多年来从事丝绸之路题材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

展览作品共分速写/写生、主题创作、重彩绘画、水墨写意作品4个单元。尽管“写生”的概念来自西方,但经过过去数十年的实践,东西方不同的写生传统正在与国画写生融为一体,这批写生作品正是这一成果的体现。

我曾经把国画画得像西画,曾经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纯属西画系统的要素。2002年,我出版了大型画册《告别过去:杨晓阳美术作品集》,决心告别过去西方模式的学院写实绘画,回归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近二十年,我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的着名美术学院和博物馆,经过对比后得出结论:东方艺术是世界各种文化形态最好的一种形态,它的成就最高,而且从开始就是最高的。

写意观点是从古到今的一个传统概念。最早写意的概念就在商周时代形成,它泛指艺术,泛指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写意已经在商周时代把艺术规律、人跟自然的关系、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说到顶了,可以说是无法超越的。

中国的东西不只是现实主义

杨晓阳:我们过去说,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可是中国的东西不只是现实主义。其实中国古代的东西,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浪漫主义,就是写意。写意有无限的空间,可以追求一辈子。有些画家用西方美术理论里的具象和抽象来对比写实和写意,并不是这样。具象和抽象不是艺术,而是艺术构成的基本元素,写意里头囊括了具象和抽象,由它们共同支撑。

古希腊哲学,一方面说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另一方面又说艺术必将被哲学所代替。让我来解读一下,就是说如果艺术很低级,像镜子一样反射生活就是其最高目标。艺术如果只反映事物的表面,没有反映其本质,最终就要被反映事物本质、抛弃表面效果的哲学所代替。

艺术要创造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而不仅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意象”要高于“具象”与“抽象”,“追求大美和本真”才是艺术最高目标。

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就是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将写意视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资源与方法论,也是中国当代美术在全球化的格局中自立的根本所在。

从写意到写实是退化

赵利平:你认为中国写意画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杨晓阳:通过艺术来启发人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追求。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写意画从唐代兴起一直到明清,中国的水墨画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但是近代,由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包括我们自己都认为我们经济落后,军事落后,那我们文化一定不行。所以我们就不重视自己的文化,最后把本来可以反映本质的中国画又退化到反应表面的写实绘画。

曾来德: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也有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基本上是西方美术学院的模式。青少年到了十几岁,就跟中国传统文化断奶,完全按照西方的方式考试。

但是,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没有人学过西方的绘画,为什么依然能够产生那么多杰出的艺术大师?

现在,我们全国美展写意画就很难入选,写意画是中国文化绘画的最高境界,但是现在选都选不进去。西方人说西方画家是以写实取胜,中国画家以写意取胜,但是我们现在却在丢掉写意。

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工程,所以广州画院的青苗计划在某一方面就把中国传统的师徒传承和当今大学的大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国家画院这些年也是这样做的,这对于青年画家的培养是有利的。

艺术没有办法急功近利,但是广州画院、中国画院现在推行的这类教育计划为中国的美术发展提供了机会,我们有信心未来中国画坛将会有更多新生力量出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