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的守望——西泠印社一百一十周年启示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19 11:30:39 |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西泠印社

2013年是西泠印社创建110周年。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百年名社,追寻其走过的历史足迹。

从杭州西湖孤山南侧临湖一个月洞门进入,粉墙黛瓦、滴檐漏窗、馆阁庐楼扑面而来。沿曲径登临孤山之巅的四照阁,整个西湖景色便奔来眼底。

四照阁内,茗香浮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微博]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天下第一名社”

1904年春日,杭州丁仁、王褆、吴隐、叶铭四位印人聚集孤山,提出了一项倡议:成立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

西泠印社——我国第一个金石篆刻学术团体从此诞生。在金石篆刻艺术日渐衰落之时,他们承担起存亡继绝、重振古老印学艺术的重任。

此后10年,四君子精谋划、巧布局,在孤山建起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相映衬的园林。

西泠印社建社后一直没有社长,四君子虽均为饱学之士,但都是谦谦君子,谁都不肯当社长。最后请吴昌硕领衔。

吴昌硕,清代最后一位艺术大师,现代第一位艺术巨匠,诗书画印造诣均登峰造极。

昌老的大旗竖起,各方印人齐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等加盟西泠成为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连日本印人长尾甲、河井仙郎,朝鲜人闵园丁等也前来加盟,成为海外社员。印社团结、聚合国内外书画篆刻家,推动篆刻艺术的国际交流,影响播及海内外,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1921年秋,“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被日本文物商买走,西泠印人闻此,震骇莫名。此为南方发现仅有之汉碑,其文物价值无可估量,若被日本人买走,是中国人的耻辱!西泠印人发动社会各界捐款,硬是将已装船待运的石碑赎回。

西泠社员在民族大义面前表现出风骨和操守。抗战爆发后,西泠印人绝不与日伪合作,停止了印社所有活动。

战乱中如何保护印社?雇人照看!停止印社所有活动期间,他们靠刻章、写字、画画维持生计,经济已很困窘,却省下钱按月寄给守护者发工资,如此坚持了8年。正是这种无私的守护,印社方在兵燹浩劫中幸存。

1949年,丁仁病危,临终嘱托将印社交给人民政府,唯一的要求是保持社名不变。就这样,半世纪苦心经营的印社无偿交给了国家。

正是几代西泠人的保护,才使百年名社能延续至今。

然而,进入新世纪,西泠印社却面临着新的考验。

浴火重生

2002年暮春的一天,时任浙江省杭州市委书记的王国平走进西泠印社杭州书画社,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颓败景象:简陋的办公条件,破旧的办公设施,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印章散乱堆放,连个盒子都没有……

“你们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啊!”王国平叹息道。

此时的西泠印社已陷入困境。

此次调研后,杭州市委决定,由时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美院教授的陈振濂出任副社长兼秘书长,主抓社务;时任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王玉明出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任,主抓行政事务;调杭州市经委钱伯皓出任社委会副主任,主抓转企改制。

陈振濂与王玉明、魏皓奔前后两任社委会主任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开展学术研究、对外交流、人才培养,雅集时恢复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鉴赏研讨等活动,延续了传统文人结社的聚会方式。

曾几何时,印社连活动经费都没有。钱伯皓到任后,发展文化产业,成立了艺术公司、鉴定评估中心、拍卖公司。印社产业扶摇直上,拍卖公司成为“江南第一拍”,2011年秋拍,拍卖额达到15亿元。

改革使西泠印社艺术产业两翼齐飞,百年名社终于浴火重生,重现辉煌。

艺术的孤岛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文化的血脉,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离不开传统,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才能夯实文化基础,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西泠印社这个文化孤岛所守望的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精髓。“西泠印社是我国艺术史上一种独特现象,一个艺术孤岛。110年来,她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为时尚所惑,不为世风所动,不为利益所诱,保存、传承、复兴、发展着金石篆刻艺术。她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偶像,一个图腾,一个精神维系,孤岛所守望的便是原汁原味的古代至近世一脉相承的中国文人君子文化。”陈振濂说,“西泠印社,是中国文人君子的精神孤岛,艺术的孤岛,文化的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