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长”首届旅英艺术家双年展举办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19 11:27:28 |
文章来源: 艺术国际

开幕会现场

2013年2月12日,‘再生长’——首届旅英艺术家双年展在伦敦的亚洲之家开幕。为期十天的展览汇集了21位有旅英经历的艺术家的各式作品,包括绘画,装置,影像,雕塑等。开幕当晚吸引了两百余位观众,除了艺术家本人及其亲友和主办方以外,出席开幕活动的还有来自中国驻英使馆的官方人士,英国主流艺术机构的专业人士,当地画廊古董行业从业者,中国留英艺术学生,艺术及中国文化爱好者,以及当地主要华人媒体。

首届旅英艺术家双年展之所以得到如此关注和热烈响应,主要由于中国旅英艺术家能够举办一届群展实属不易。据旅英30年的艺术家蔡元说,自1986年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与英国艺委会联合举办的旅英艺术家巡回展之后,英国再没有举行过关注当代旅英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展。他特别提到了2012年泰特不列颠(Tate Britain) 举办的名为Migration (移民)的展览。该展览虽然旨在展示外来艺术家对英国艺术的影响,但却只有来自荷兰德国等地的欧洲外来艺术家的作品位列其中,根本没有中国艺术家的身影。为此,他还泰特不列颠门口泼洒酱油,创作了作品‘里外’(In& Out),以表示他对泰特的做法的不满。

中国艺术在海外推广阻力重重,多数华人艺术家在英国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辛。根据英国文化技能局发布的数据,2009年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共计678477人。其中,93%为白人;而中国人仅为0.26%,处于边缘的地位。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包括语言,资金,体制等等。当然,这些也是困扰在英国发展的其他少数族裔艺术家的共同问题。但相比之下,同为亚裔的日本艺术家和韩国艺术家,他们要比中国艺术家多了来自本国的官方大型文化机构的支持。比如韩国文化中心定期为旅英韩裔艺术家举办大规模展览,为其提供发展平台。中国艺术家则显得孤立无援了。因此,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英国没有举办过一次真正以旅英华人艺术家群体位核心的艺术展。

作为资金自筹且没有依靠官方平台的‘再生长’——首届旅英艺术家双年展就显得格外可贵,也备受关注。这次展览梳理了自八五美术潮以来的三代旅英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蔡元,曹恒,郭洛,曲磊磊,盛奇,孙海力,奚建军,李培宇,陈国成,陈沺澔,孙寅杰,张硕尹,黄海,高灵,田牧,刘金成,余晓,胡瑞君,杨迎生,吴啸海,丘文宝。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比较独立的叙事方式,不失个性。本次展览的展期十天,虽不能与专业艺术机展览的长达三两个月的展期相比,但与以往大多数中国人在海外主办的走马灯式的展览相比已有极大的进步。2012年几个由中国官方机构主办或参与的展览,如租赁皇家美术学院场地举办的‘咏华之美中国艺术展’和租赁伦敦芭比肯艺术场地举办的‘创意城市·伦敦2012美术大展’,展期最长的也不超过5日。本次双年展的展期长度体现了这个展览的真诚度,给观众留出了相对合理的参观时间。在场地方面,本次展览选在了亚洲之家(Asia House)。亚洲之家虽不是专业的艺术机构,但却是在英国享有较高声誉的致力于亚洲与英国关系的非营利机构,并定期推出与经济,文化,艺术相关的展览,讲座等活动。这次双年展并没有像某些中国财大气粗的同胞‘挂羊头卖狗肉’堂而皇之地利用外国艺术机构的可以租赁场地的便利拔高自己。在这一点上,首届华人艺术家双年展确实摒弃了许多急功近利的习气。首届双年展的主题叫‘再生长’。策展人李晓艺认为可以把旅英华人艺术家在英国之后的学习创作以及身份认同看成一个再生长的过程;主办方中国艺术空间的负责人李国华认为‘再生长’也关注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重塑’的影响。无论是从艺术家个体还是从文化发展潮流的角度解读,‘再生长’的概念从文化,海外身份认同等多个方面都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旅英艺术家这一群体的独特性。

但是,为了能够促进华人艺术真正进入英国主流社会,我们不能只看到首届双年展开幕式上的宾朋满座,其乐融融的热闹;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不足,并真诚期待下届双年展可以做得更好。指望首届双年展就一次性解决上述的问题显然是不理性的。但我们必须好好地认识自己,清楚发展的方向,并努力做得更好。‘再生长’——首届旅英艺术家双年展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让我们收获经验,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