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黄桷坪与大芬村的微博引发了热议。据该微博内容显示,在黄桷坪艺术节102菜画展的相关会议中,来自大芬村的团队表示希望以五个产业规划来拯救黄桷坪的艺术家。此消息一经发出便遭到微博中众艺术家、批评家等的极度反感。从他们参与评论的意见来看,黄桷坪未来的发展是受到多方关注的,但黄桷坪艺术区是否可以效仿“大芬模式”还尚需探讨。
曾经,黄桷坪艺术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成中国西部当代艺术学术高地和原创基地、西部时尚创意生活集聚地、西部艺术商品交易基地、国家级艺术特色旅游区、中国西部文化总部基地。而如今,在所谓的“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当代艺术交易中心”等地所能看到的却是一些画框制作、行画销售的画店,以及数量众多的“艺术专业考前辅导班”;其中依稀存活的艺术空间、美术馆等,多数时候也是关门歇业、人去楼空的萧条景象。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一些人才把黄桷坪与大芬村联系了起来,在思考黄桷坪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将大芬村的产业模式纳入了参考。
黄桷坪是否可以借鉴“大芬模式”?
据统计,大芬村在欧美市场中占有50%以上的油画复制品份额。在大芬村,一个没有基础的学徒只需半年调教,就可以画简单的风景行画,将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临摹得像模像样;而价值连城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一个技术熟练的画工一天可以克隆10件以上,一幅只卖30元左右。可以说,大芬村将市场定位准确地指向了“低成本”,主要面向一些喜爱艺术而没有能力购买原创艺术品的消费群体。在这种以经济手段来经营艺术的商业运作之下,艺术品最大程度地迎合了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在经济价值增长的同时,艺术价值却未能有效发挥,艺术价值的攀升更是难上加难。
相反,黄桷坪作为重庆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重要的艺术区,文化艺术底蕴厚重。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依附川美成长起来的501艺术基地、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以及许多独立策展人、艺术家等为黄桷坪艺术区营造了一个学术气息浓厚的艺术氛围。此外,重庆市政府对黄桷坪也有着美好的愿景,曾多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速了黄桷坪艺术市场迈向繁荣兴旺的步伐。但随着川美的搬迁,原本已经相对成熟的黄桷坪艺术生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改变——艺术空间逐渐减少、艺术家纷纷撤离,仿佛这个艺术乌托邦正在悄悄远去。尤其是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破灭之后,由于缺乏像大芬村那样固定成型的产业链,急速萧条的艺术市场更加导致了黄桷坪的没落。于是,如何拓展市场前景,取得更多经济收益便成为了挽救黄桷坪的关键。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黄桷坪可以效仿“大芬模式”来改变现状呢?
对艺术产业文化扶持应有正确判断
由重庆九龙坡区政府出资主办的黄桷坪国际艺术节曾为黄桷坪艺术区带去活力,与其相似的政府文化产业项目也对黄桷坪艺术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可见,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于一个艺术区特色品牌的打造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包装宣传,不断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黄桷坪艺术市场将重返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由此,需要进一步讨论的便是政府文化产业的规划问题。虽然类似大芬村这样的产业并非一无是处,但如若盲目效仿,极力主导低端产品,支持行画、菜画,很可能会导致黄桷坪艺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据了解,川美的毕业生中仅有6.7%左右继续从事着本专业的工作。留在黄桷坪继续艺术创作的多是一些追寻理想的青年,其中能够真正将作品销售出去的更是少得可怜。这些潜心创作的青年艺术家往往不会考虑太多的市场因素,他们的作品也许尚不成熟、市场接受度不高,但是其潜在的巨大艺术价值却是不可置否的。假如政府的文化产业能够进行合理地规划,以优惠的政策扶持艺术创作,再通过举办艺术节或建立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手段将创作成果推销出去,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即可兼具。与之相较,如果效仿大芬村走行画、菜画路线,一味的迎合市场虽然能够拉近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创造更多经济收益,却很容易将真正的艺术家引上商业的斜路,断送他们的艺术前程。同时,原创艺术的减少,伴随艺术品位的下降,艺术市场的正常发展也必将受到阻碍。
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的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旦有先进技术出现,能够替代在大芬村占有极大比重的复制作品的生产方式,大芬村的产业链便会面临破坏,甚至是消失。可想而知,假如套用“大芬模式”的文化产业进驻黄桷坪,黄桷坪的艺术生态将得到拯救还是被彻底摧毁,不禁让人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