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里·高古轩:艺术经销商的坏榜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21 15:12:56 |
文章来源: 中奢网

大多数经纪商都是艺术爱好者,也是艺术品的聚集人。高古轩注意到了这种关联,并将它应用到了自己的展览模式中。用他的话说:“经营艺术和收藏艺术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经纪商们自己藏有艺术品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虽然严谨的藏家们都知道这一点,但大多不太在意。

拉里·高古轩

几个月前,拉里·高古轩曾经一大批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运到了阿联酋。后来,政府又赞助了一个名为“RSTW”的展览(劳森伯格Rauschenberg,塞拉Serra,托姆布雷Twombly,沃霍尔Warhol),参展的作品名单可谓大手笔:21件沃霍尔的,13件托姆布雷的,还有19件劳森伯格的。这场展览与其他高古轩的展览最大的不同是作品都来自拉里·高古轩的私人收藏。

这种自我营销的大胆尝试不禁令人追问:经纪商囤积了大量艺术品,藏家会怎么想?经纪商跟他们的客户和他们自己的业务抢饭碗?这里面会牵涉怎样的道德问题?最后,经纪商的收藏达到博物馆水平的可能性有多大?

经纪商和藏家身份傻傻分不清楚

在纽约这个地方,经纪商与藏家的身份界限并不十分清晰:1967年,纽约现代艺术馆曾从经纪商西德尼·詹金斯的收藏中获益。而大都会博物馆也曾在1991年到1996年间,从经纪商克劳斯·波尔斯那里收到了不少现代非洲艺术品;2年前,英国经纪商Anthony d’Offay将725件作品分别交给泰特美术馆和苏格兰国家美术馆。

过去,博物馆会主动规避展览经纪商自己的藏品,避免抬高价格。但是,最近藏家和经纪商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很多藏家在买卖艺术品的时候,所显现出来的投机特质与经纪商及其相似。高古轩绝对不是第一个炫耀自己私人收藏的画廊主。今年年初,专攻大师作品的经纪商人Richard Feigen将50件艺术品借贷给了耶鲁大学美术馆;芝加哥经纪商Richard Gray曾将德加、康定斯基和鲁宾斯的近100件作品借展给芝加哥艺术学院。但藏家和经纪商之间还是有一条没有交叉的界线:大部分经纪商并不供职于博物馆的董事会(虽然美国博物馆协会和美术馆馆长协会均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限制,但完全依靠每一个机构自己的道德准则来权衡)。

经纪商抢占先机、低价交易、囤积居奇,藏家有苦难言

纽约藏家Randy Slifka说道:“对经纪商而言,在某一个项目中拥有艺术家的作品,并表现出来对他们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种趋势始终潜藏着危机。对大多数买家来说,最大的抱怨莫过于经纪商自己优先挑选艺术品,并以批发价获得质量上佳的东西。巴黎藏家Steve Rosenblum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介意与搞收藏的经纪商合作,他表示:“其实,我不介意跟他们打交道。但当他们抢在客户之前将好东西挑走的时候,我觉得有点过分。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在于,他们是否应该抢先于客户,或者这其中有没有一种平衡的解决办法?”

纽约一位要求匿名的买家已经有30年的收藏史了,回忆起从前曾经拜访一位经纪商工作室的经历:画廊主当时就在念叨要抢在客户之前,将艺术品收下。

此外,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问题。一位藏家吐槽道:“当看到艺博会上很多经纪商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交易艺术品的时候,我的确有些不满。尤其是当我千里迢迢的飞到国外去参加艺博会,但是发现相中的东西已经卖掉了的时候,我会更加气愤和沮丧,因为不是卖给了博物馆,而是卖给了内部人。”

本质上说,这种事情归根结底是与经纪商的道德有关。经纪商囤积其代理的热门艺术家的作品,然后在短时间内就投放到二级市场。这对艺术家和藏家来说,都是极其不公平的。

那么,经纪商该怎么做呢?或许洛杉矶MOCA馆长Jeffrey Deitch已经有了一个最完美策略。根据《纽约客》的报告显示,Deitch家的墙面是空着的。不管他收藏了什么,都是给自己留着。藏家们普遍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一位藏家坦言:“经纪商们如果确实信任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收藏他们的作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不能够再去推销给藏家了,那样就太卑鄙了。”

(张天宇/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