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Eye:香港本土艺术的国际突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29 11:27:54 |
文章来源: hiart.cn

由张颂仁主编的《Hong Kong Eye: 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11月20日在香港发布

“文化沙漠”这个词多少令人不那么愉快,可在数年前香港似乎一直背负着这样的标签,乃至于在如今香港的艺术产业变得大热的当下,香港依旧被认为“没有本土艺术家资源”。但这是真的吗?顺着“文化沙漠”的说法,张颂仁接话道:“沙漠也会有很多惊喜的。一天中有很多的季节,也有很多在沙下的生物。还有各式各样的来到这里的人,会有一些迫使它改变并适应世界的力度。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沙漠不是一个坏印象。” 而显然Parallel Contemporary Art总监兼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Serenella Ciclitira是看到了沙漠中的惊喜,由他和张颂仁以及英国萨奇画廊董事及总监Nigel Hurst策划的“HONG KONG EYE”展览项目即将于12月5日在伦敦萨奇画廊呈现,展览聚集了18位香港新晋艺术家的50多件作品,可以视为香港当代艺术的首个重要国际展览。

但为什么是现在这样一个时机?“我在香港出生的,这个事情我做了十几年了。”张颂仁说道。他表示其实在此之前,香港政府也有推动一些香港本土艺术的展览,各式各样的都有,但一直以来没有特别清晰的图示特征,论述形象也不清晰。而这次展览,他作为策展人,更多地是从香港以外的外围看香港。比如说在萨奇画廊举办时,主要是由萨奇画廊的总监与他一同来挑选适合在萨奇画廊展出的作品,更多地是从一个超越香港本身内部的视野去策划。

谈及于展览开幕前就发布的新书《Hong Kong Eye: 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 》,张颂仁表示书籍的编纂亦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出发。“编书的框架主要是针对香港艺术的文化地位来讲的,大家印象中的香港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但是又很热。因为税务问题、运输问题,很多做中国艺术生意的跑到香港,而且香港也在建西九龙文化区,但香港的创作能力如何,外头其实是不怎么知道的,香港基本上不写美术史,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策划一个有效的展览,必须能把香港作为更大的主题特征的能量调动起来。通过这一百年,历史上一些文化艺术界的文化事件以及文化介入,重新调整跟文化艺术、政治相关的一些人物的位置,这样的话,香港美术史其实可以成为大陆跟台湾美术史中的一种补充。”

在这本书写“香港当代艺术”的书中,收录其中的艺术家包括66位新晋艺术家和10位艺术先驱(Bland Douglas、陈福善、陈伯陶、邓尔雅、郑芬、刘国松、吕寿琨、麦显杨、曾灶财、曾广智),其中10位艺术先驱的名单主要是由张颂仁提供,另外66位艺术家则是经由四位香港本土美术史研究者依据画廊提名进行筛选。“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我们需要从提名的艺术家中减掉20来个艺术家,因为时间太紧,我没有参与,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年轻人不在里面。但这个也跟图片质量好不好有关,另外有些材料来得太晚了。”

此次展览将在萨奇画廊展至2013年1月12日,随后将于2013年5月1日巡回至香港岛东英皇道979号太古坊康和大厦一楼的ArtisTree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