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安徽芜湖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29 11:29:5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2012中国·芜湖第二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于10月27日上午在芜湖雕塑公园开幕。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先森、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市长杨敬农、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本届国际雕塑大展学术支持及评审委员会委员殷双喜等领导及艺术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暨颁奖典礼。

 

芜湖市市长杨敬农致辞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致辞

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是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学院与芜湖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大型雕塑艺术活动,开创了专业性学术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户外雕塑的“芜湖模式”。展览秉持“创新·超越”的主题宗旨,展出了从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件投稿作品中精选出的43件优秀之作,在雕塑艺术与城市景观环境的结合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众多获奖作品中,青年艺术家谭建明的作品《文化生态·文人中国》获得金奖。

 


青年艺术家谭建明的作品《文化生态·文人中国》

当今世界的艺术主流,是在全球化时代关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性转换,必须高度重视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并且积极谨慎地将其转化为现代艺术的表现形态。本届国际雕塑大展入选雕塑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老一代中国雕塑家,他们曾经为新中国雕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二是中国雕塑界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在中国雕塑的教育与创作机构中担任核心骨干,熟悉国际雕塑现状,并且具有丰富的城市雕塑创作经验;三是中国雕塑界青年艺术家,他们思路开阔,对雕塑材料与形式富有创新精神;第四部分则是国际著名艺术家,在雕塑材料的处理与形式语言的方面,都具有不同寻常的现代气息。

 

雕塑公园内雕塑作品

本届国际雕塑大展的作品更加突出“人文”与“生态”的主体性,这也是近年来国际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展览评委会委员殷双喜在前一天晚上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艺术家的作品主题和风格样式来看,多样化是一个基本特征。传统的写实主义人物形象较少,而更多的是展示雕塑艺术的基本特性,即以不同的物质材料展现相对抽象的三度空间形态构造,将历史、人文的情怀融入作品的视觉形式之中,强调室外雕塑的造型与轮廓,强调雕塑材料的质感与形式力量。相比之下,中国雕塑家对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一些,而国际雕塑家对于人类的基本价值和自然生态的关怀更为执着。

在中国城市雕塑的推进过程中,城市雕塑的质量、题材与形态不断受到公众质疑,扭曲题材、形态丑陋的雕塑作品屡见不鲜。据中国雕塑学会孙振华介绍,本届国际雕塑大展传递出中国城市雕塑的3大转变:中国户外的公共雕塑从注重数量开始向注重质量转变;其加工工艺由粗放向精致加工的方向转变;从仪式化的城市空间向亲近公众的亲民性空间转变。中国的城市雕塑正在慢慢从只能令人“仰望”的空间语境中走出,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城市的公共空间变成普通公众文化和精神的归属场所。

 

雕塑公园内雕塑作品

 

论坛现场

在下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雕塑艺术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雕塑家与评论人以“空间·品质”为主题展开对话,具体探讨了雕塑与城市空间、公众和城市生活品质的关系以及雕塑家在此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