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美术馆
在2001年出版的《受争议的对称以及建筑中的其它困境》一书中,剑桥建筑师普雷斯顿·斯科特·科恩(Preston Scott Cohen)用一种彪悍的、宣言般的口气哀叹建筑已经沦为「一个事不关己、独断专行和通俗装饰的学科。」当许多同代人开始用电脑来完善他们的修行,寻找更简便的方法来实现高难度的形式之际,有人认为建筑作为一种智力和艺术的追求已经再次输给科技,对于这种令人不安的观点,科恩表示了不屑。
然而在实践中,科恩并不忌讳通过数字建模来制造最先进的形式。他的事务所在2011年特拉维夫美术馆括建项目中设想了一个精致的、空间充满动感的建筑,这个形式的实验显然是受惠于电脑科技的。事务所的下一个重要委托——太原美术馆——将于近日完工,即将完工的外立面同样体现着数字建模的美学。
这个32,500平方英尺的巨型建筑位于一座城市公园内,布满了用薄石板铺就的蜂巢图案,它的外形大致上是一个曲线型的、平坦的庞然大物,因此带来了灵活多变的内部画廊空间和蜿蜒的室外漫步空间。「整个建筑的外形是由漫步空间决定的……从而创造出能给观者带来空间错觉的透视和趋窄的效果。这样一来,美术馆就把公园的体验局部地转化为一件艺术品了。」
科恩就这样把电脑生成的美术馆和公园的体验牢牢结合在了一起。这种观念始于十九世纪初,当时新锐的景观建筑领域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他们需要对乡村的风貌做一番改造,从而刺激人们坐着马车来这里游玩。科恩的设计用如假包换的当代视觉语汇来呼应一个由来已久的理念。
然而科恩的美术馆在美学上对当下的思考并不仅限于这一点。太原美术馆是对当代建筑愿景的一种物质表达。「在中国,」科恩解释说,「建造的官僚主义流程意味着建筑工期是极端紧迫的。这种流程妨碍了和结构、机械工程师之间的反复沟通合作,而这种合作是实现一个复杂的、浑然一体的设计所必须的。」
科恩的对策就是电脑。美术馆的外表弹性而凝重,这不是偶然;它体现了一种持续性的修正,通过软件对墙壁进行拉伸、收缩和变形,与此同时要不断地解决和外形及其结构和机械系统的冲突。最终呈现的形式显露出一个明显困难重重的设计过程所具有的易变性,科恩称之为所在地的「既有条件」。
太原美术馆是对科恩十年前提出的观点的一次新的澄清。建筑师哀叹的不是对电脑科技的接纳,而是当今建筑不容许有太多的时间和思考,一个建筑的华美外表很容易掩盖它的缺陷。但是在太原,科技「成就了一次真正不间断、动态的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