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国际专题研讨会将于广东召开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6-27 13:21:46 |
文章来源: cafa.com.cn

为期三天的国际专题研讨会《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将于2012年7月2日至7月4日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呈现。在本次研讨会上,广东时代美术馆还将预告旗下系列策展理论出版物的出版及发行。

该项目由蔡影茜和卢迎华共同策划,主题缘于两人从2010年起在《当代艺术与投资》(后改名《独立评论》)上共同发表的“策展问题”专栏。当今的策展实践面对的是一片充满不确定性的土地,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激发与当下展览制作新思想相关的讨论变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来自中国及国际上不同区域的策展人、艺术家和评论家将齐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实践和理论关注点出发,对当下充满机遇及危机的语境中,批判性中介以及艺术实践者、机构角色的变化作出回应。受邀的演讲者及讨论嘉宾将考察和反思策展及其相关活动在各自的背景和地区中的情况。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为批判的反思和主动的想象提供平台,同时也意在为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实践者提供一个自我教育和分享机会。研讨会鼓励参与者和观众的现场回应及讨论,并相信这是一种积极的自学习方式和行动方式。在种种变化的聚合之处,有关自我历史化、展览制作和机构化的广泛讨论在突破地理政治区域及行业圈子限制的前提之下,将得到更充分的分享和更深入的反思。

第1天——栖身无人之境:自我历史化及主动寄生主义

2012年7月2日 周一

“自我历史化”是由泽丹卡鲍多维娜克通过2006年策划的展览《被打断的历史》提出的概念,该概念描述前东欧地区艺术家的生存策略以及艺术家作为档案保存者和历史学家的角色。当今对于自我历史化的讨论主要聚焦于艺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区域,在这些地方,个体的实际努力某程度上取代了机构的实践;这方面的讨论也用于全球范围内艺术家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当代艺术实践。这些情况促使艺术家、实践者作出相应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既可能呈现为自我描述的迫切需求,也可能体现为为自身及其它艺术家的工作创造沟通条件的各种行动。自我历史化为自我机构化提供可能,令策展和艺术实践得以用不一样的方式阅读历史和观看未来,并为知识的反思和重新分配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这些艺术家和个体的生存策略,旨在为在地知识生产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一些区域提供了平等参与全球对话的根基。

过去10年间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市场和新机构主义的觉醒,促发了知识生产的全新模式,包括新的条件下更吸引人的、更具策划性的介入和参与。我们将之定义为“积极寄生主义”,其中个体的角色成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依托着不同的机构资源,本质上更加灵活和流动的工作方式也成为可能。这些新的模式不仅改变着新思想生产者们的工作,通过与机构的紧密合作,也可能由内而外地逐渐改变机构本身的制度。这些寄生策略在艺术系统内部建立起新的关联和协商空间,其中未被定义的若干区域将对不同的可能性保持开放。

- 自我历史化的早期运动和当今趋势是什么?

- 机构批判的缺席或在场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家实践的美术馆化?

- 作为自我历史化的主体和客体,艺术家和策展人如何行动?

- 作为一种抵抗方式,我们如何令自己的实践更加地方化?

- 我们是否可以将积极寄生主义看作是一种通过与体制合作而自内而外地改变体制的方式?实际上发生了何种协商?

- 历史叙述的缺席应该被看作一种限制还是一种优势?我们在试图建立新的叙述结构吗?

- 如果我们将历史看作一个自我审视和反思的持续过程,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确定陈述,自我历史化是否能不仅记住过去,同时也提供有关未来的视界?

10:00-12:00 主题发言及问答

演讲者: 比利安娜 思瑞克(独立策展人、评论家), 刘鼎(艺术家、策展人), Richer Streitmatter-Tran和Le Thi Tuong Vi(艺术家、评论家、Dia/Project创始人)

主持人: 蔡影茜

14:30-17:00 圆桌讨论

以上讲者及 PDF 出版团队(艺术家胡昀, 陆平原)、张培力、申舶良

主持人:卢迎华

第2天——别样想象: 艺术机构的猜想性构建

2012年7月3日 周二

在本次研讨当中,我们提出了有关历史叙述和协商的不同方式,以及展览制作上的无政府主义。这两种观点都试图突破现代主义历史以及传统美术馆学当中有关展览制作的常规限制。自从阿尔弗雷德巴尔提出他的著名的“时间潜艇”理论之后,美术馆和机构就围绕着“艺术收藏”这一文化资本核心,致力于构建并协助构建在此基础上被写就的、却是包含着投机性的唯一历史。但是我们应该记得短暂性和历史性都不过是回忆的不同方式,而这些回忆都将在变化的过程中被不断刷新。一个艺术机构并非只是去重演或重申某些现存的系统和权力结构,而更应去述行或猜想不可见的、未被看见的和未被想象的可能。

在全球的当代艺术的语境当中,大量中小型机构都仍然在积极地述行及反思“当代性”的概念以及它的种种令人不无忧心的现状。一边有着临时性的机构、个体的机构和面向未来的机构,另一边也有着机构批判、新机构主义和致力于启蒙主义的机构等等。尽管以上任何一种都没能被证明是一种无往而不利的解决办法,但是它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尝试着对别样的可能作出猜想。如果策展和文化生产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制造世界的方式,而机构不过是承载这些活动的场所,那么去想象别样就可能意味着预见、导向和构建那些偏异的、形成中的机构,在这些机构当中,展览制作,连同思考、共同工作和讲故事的方式都将与以上提到的种种话语和实践有所不同。

- 机构批判和新机构主义的遗产有哪些?

- “机构”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这个定义在今天敏感而脆弱的政治经济语境当中面对着怎样的挑战?

- 是否有没有艺术界的艺术?这种想象对于展览制作和策展有着怎样的启发?

- 哪些是从内而外的革命?

- 面对着脚下并不稳定的根基,断裂是否能被看作是一种关联?

- 机构作为一种现代社会通用的组织方式,它们有着怎样的个别性?

- 您对于别样和“另一个世界”的猜想和提议是什么?

10:00-12:00 主题演讲

Simon Shiekh(策展人、评论家)、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Fiona Jean Vivian Hogg(独立策展人、评论家,代表Ann Demeester)

主持人:卢迎华

14:30-16:00 圆桌讨论

以上讲者及丁颖恩、Cosmic Constina、蔡影茜

主持人:比利安娜 思瑞克

第3天——从孤儿到中介 :展览制作的无政府状态

2012年7月4日,周三

主题为“从孤儿到中介”讨论来自于对艺术家和策展人角色概念的反思,在此之上,我们更进一步提出在实际行动中,这种有关角色区分的概念应该被抛诸脑后。是否应该直接从实践开始?我们是否可能走得更远,去倡导策展实践和艺术家实践在个体创造性上的完全平等?

一个展览及其中的艺术品是互相依赖的,在其共同的语境之下又保留有各自的独立性。它们彼此启发而又各自映照对方。通过成为彼此的中介,一个展览和它的作品变得不可区分。这种关联为展览制作创造了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结构。策展人作为展览的作者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艺术家作为展览的参与者也对自己的观念加以同等的表达。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们各自为对方调停,成为对方想象力和意图的经纪人。缺少了策展实践的调停,艺术家就成了孤儿。而缺少了艺术家的调停,机构和策展人也将成为孤儿。

这一重策展叙述和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对自我实践和自主性的强烈意识,这种意识同时体现在策展人和艺术家身上。只有当我们成为知识的平等伴侣的时候,我们才能互相启发、互为激励。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与当今艺术系统内不同角色和位置的自我组织相伴而行。为了让我们不成为自己的孤儿,我们应该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同时,乐于充当对方的中介及伴侣。

- 让我们谈谈信任和合法性的问题

- 在展览当中,什么是一个策展人能做,而一个艺术家不能做的?同样,什么是一个艺术家能做而一个策展人不能做的?

- 在有关合法性和自主性的持续挣扎当中,谁是真正的赢家?

- 策展叙述在展览制作中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 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我们会如何看待同一件作品?一件作品如何超出它原有的解读限制?

- 在一个倡导的无政府主义结构当中,调停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什么是真正的出发点?

- 如果我们都离不开对方,我们可以怎样共同行动?

10:00-12:00 主题演讲

演讲者:黄专(策展人、评论家)、Wu Tsang(艺术家)、Anselm Franke(Extra City艺术总监、2012年台北双年展策展人)

主持人:比利安娜 思瑞克

14:30-16:00 圆桌讨论

以上讲者及卢迎华、林昱、龚剑、刘鼎

主持人:蔡影茜

16:15-17:15

由Fiona Jean Vivian Hogg 主持的de Appel策展人及画廊人项目的简介及对话

17:15-17:30

结语+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展理论系列出版物预告

*以上名单由于部分嘉宾行程及时间可能有微调及改变

研讨会时间:2012年7月2日-4日,周一至周三10:00-12:30 及14:30-17:30

研讨会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州事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三期(地铁2号线黄边站D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