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表演艺术主题雕塑展奏响国家大剧院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20 15:55:27 |
文章来源: 北青网

为迎接国家大剧院四周年院庆,12月19日,“凝固的旋律——国家大剧院雕塑作品邀请展”在国家大剧院北水下廊道东展厅隆重开幕。该展览是大剧院举办的首个雕塑展,也是国内首个“表演艺术”主题雕塑展。展览共展陈潘鹤、钱绍武等114位雕刻艺术家的150件套优秀雕塑作品,其中邀请作品65件套,征集作品85件套。

雕塑——大剧院里的“惊鸿一瞥”

音乐和雕塑是人类艺术的两个重要门类,它们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雕塑是空间的艺术。音乐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音乐中的音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成为旋律;而雕塑则是通过双手,运用线条、起伏、结构等媒介材料塑造的,不同的块面转化、变化组合,如同演奏出丰富多彩的旋律,使人们产生联想和共鸣。从共性上讲,音乐与雕塑均是表现艺术家心灵深处微妙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正如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所说:“音乐和雕塑,其理相通。雕塑由块面、体积构成,音乐则用音调来表现。”

基于此,2008年大剧院成立之初,北京奥运公共艺术项目为大剧院提供了4件与表演艺术相关的雕塑作品——魏小明的《风》、黎明的《旋律》、杨学军的《同一首歌》和保加利亚雕塑家托夫罗纳的《舞》,主题不仅蕴含人文奥运的精神,同时与表演艺术紧密关联。

这四件雕塑常年陈列在大剧院北水下廊道,三年多来,受到了前来参观、观演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已经成为了游客心中的“大剧院之景”。

凝固的音乐舞蹈的诗魂

此次展览共展陈潘鹤、钱绍武等114位雕刻艺术家的150件套优秀雕塑作品,其中邀请作品65件套,征集作品85件套。

国家大剧院力邀雕塑界前辈的65件套优秀作品亮相。如潘鹤于1993年创作的《贝多芬》,表现一代艺术巨匠的灵感瞬间;钱绍武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阿炳像》,表现阿炳如一曳烛光般孤寂飘摇;刘焕章于1996年创作的《仰望》和于1983年创作的《在麦克风前》,都用别样的表现手段触摸人们内心对艺术之美的体会;李守仁于1990年创作的《春之旋律——歌》和《春之旋律——舞》,姊妹作品用同样动感的手法让观众仿佛走进了愉悦的歌舞世界;田世信于1997年创作的《秦腔》,在粗犷中的表现中体味西北风情。此外,英国雕塑家Anthony Stones的作品《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戏剧家-莎士比亚》也受邀参展。

而在征集作品中,有许多盛年及中青年知名雕塑家的倾情参展。如赵萌的《七彩方舟》,延续其“方舟系列”的总体脉络,而使用了更为抽象的表现手法;林岗的《大音希声》,作为《大音希声》系列中的新作,延续了“工业记忆与音乐美学”的主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林岗专程前来大剧院参观和观赏演出后,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陈连富的《山之情》,通过写实、具象、典雅而又细腻的艺术语言,表现着非现实的意义等。

征集作品中不乏来自海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法国雕塑家Marie Madeleine Gaurier的《舞者》,日本雕塑家Yoshin Ogata的《水·乐》,瑞典雕塑家Richard Brixel的《快乐舞者》,印度雕塑家Bharat Singh的《音乐的波浪》,保加利亚雕塑家Gheorghi Filin的《奔跑如风》等作品带来另样的视觉体验。

一月内征集700余件套海内外雕塑作品

为迎接四周年院庆,并为观众打开一扇进一步了解“音乐”与“雕塑”这对姊妹艺术关系的窗户,今年9月初,大剧院对外发布雕塑展征集通告,邀请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参与,希冀集中展示当今雕塑界“表演艺术”题材具有代表性和开拓性的作品,并藉此为国家大剧院公共空间遴选优秀作品收藏。

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的协助下,该征集通告即刻引起了雕塑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报名方案纷至沓来。短短一个月的征集期内,共有来自海内外的700余件套作品报名参展。

征集期结束后,由“凝固的旋律——国家大剧院雕塑作品邀请展”专家委员会对这700余件套作品进行严格筛选。专家委员会由业界知名人士组成,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春生担任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担任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会长助理、《中国雕塑》编辑部主编殷双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赵萌教授等担任委员。10个工作日的评审期内,专家委员会对700余件套作品进行集中评审,经过反复甄选,最终选定了85件套优秀作品参展。

于化云表示:“我们作为工作人员,有幸阅读了每一位雕塑家的艺术作品,听着他们讲述深入生活时的‘雕塑速写’,我们的内心时常都会被艺术家的激情所感动,感受到了雕塑艺术家的职业责任和对社会的文化关怀。有的雕塑艺术家为了创作,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捕捉素材,雕刻精彩的瞬间;特别是有的老艺术家,耄耋之年,仍然持续创作,虽然有的雕塑体量不大,材质朴素,但每一件作品记录的都是时代的音符,留下的都是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