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城"论坛央美美术馆举行 开启"城视"文化活动序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12 12:05:3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许柏成

论坛的两位主持人: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云浩(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朱青生(中)

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读书》杂志、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联合主持的《问城》论坛于2011年12月10日下午2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在《问城》论坛的介绍中,它以城市、建筑、影视、公共艺术为文化方向,开启中国的文艺复兴为宗旨,以问——慰问以及疑问为主题。

在学术报告厅内观看直播的学生们

王中、王明贤、王璜生、云浩、宁瀛、刘索拉、刘小东、朱青生、陈嘉映、张永和、贾宝兰、徐冰、徐仲偶、翁菱、宋俊岭等人出席了论坛并发言,他们的发言与互动在一个小会议室举行,仅对特邀嘉宾及媒体开放。而与此同时,论坛实况通过影像传输设备在另一间大会议室屏幕上展示出来,300多名中央美院的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在学术报告厅里聆听了本次论坛。

《问城》论坛现场

论坛上半段由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云浩主持,张永和、徐冰、王中、陈嘉映、宋俊岭五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国际建筑师张永和首先发言,他说在今天我们往往把建筑当作特殊问题来处理,但却忽视了建筑的本质问题。现在将主题公园变成了城市,建筑变成了主题式的物体。建筑应该具有宜居性、持续性并且老百姓住得起。他举例说一个人吃午饭并不仅仅是吃饭的问题,还要解决散步、购物等的问题,“吃中饭的问题就是城市的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随后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汉字民族的符号化生活传统与当代全球符号化生活趋向”。他认为中国人文化的本源与汉字的书写有关。中国文化中也是有符号的,比如山水画中的“皴法”。汉字的写作与这些皴法类似,中国文字是通过码字来营造气氛。汉字的书写第二笔根据第一笔生成,最后一笔形成整个字的平衡。写汉字的时候,中国人在架构哲学,这些构成了中国人对关系的理解。同时,今天是新一轮符号化趋向的时期,每一天都碰到前所未见的事情和全新的事物、工具,今天是新一轮象形文字的时期。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发言是从公共艺术领域探讨了建筑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他认为规划缺少长远战略目光和应有的文化视野是今天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历史上,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任何城市的规划都是一个体系。最终应该由艺术营造空间,并激活空间。公共艺术不止是城市空间的构筑体,更是城市故事、城市精神的孵化器。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映发言题目是“城市与文化”,他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在谈论建筑的时候,好像没有给城市里生长的草根文化留够余地。文化是一个自发生长的过程,是不可以计划的,我们应该做的是规划一个头,让文化来生长。

观看论坛现场直播的学生与听众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宋俊岭发言的题目是:“优良城市——以古典的北京和华盛顿为例”。他认为城市美还是无须、混乱、丑陋,直接关系人的质量,最终要看人,看人的追求,看人的行为标准。人类有一个崇高的来源,深远的来源和崇高的目的。人类进化两个利器,一个是文字,一个是城市。我们一定要把城市理解好、设计透。

随后,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教授主持了自由讨论,翁菱、刘索拉、宁瀛、王明贤、刘小东、徐仲偶、贾宝兰、王璜生分别根据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对本次论坛的主题进行了发言,为大家带来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在论坛结束以后,与会嘉宾与现场听众、中央美院的学生进行了合影。

论坛结束后嘉宾与听众、学生合影

《问城》论坛是“城视”系列文化运动的开篇之作。邀请人员中,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美术家、音乐家、作家及各学科学者。它是一个多方跨界的尝试,不仅跨越了美术的范畴,更跨越了艺术的范畴,为中国文化界“文艺复兴”之路的开拓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