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区与文化复兴论坛现场。记者 罗嘉 摄
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中,黄桷坪艺术社区的发展,大部分依托于四川美术学院这一“母体”。那么,当学院大部分校区迁至大学城,黄桷坪,这个被无数艺术爱好者津津乐道的重庆艺术中心,又该如何走下去?28日15时许,“艺术社区与文化复兴论坛”在重庆举行,国内外14位批评家就黄桷坪的未来发展展开讨论。
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主持,共吸引到包括鲍栋、杜曦云、高岭、何桂彦、胡赳赳、傅榆翔、王春辰、鲁明军、盛葳、王小箭、陈默、管郁达、傅文俊及英国艺术家马丁德比夏共14位批评家与会。
鲍栋:应形成相对自足的艺术生态
鲍栋表示,艺术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无论是艺术的存活,还是发展、繁荣,都需要一个良性支撑。希望在今后发展中,可通过举办日常展览、建立更多艺术机构等方式,将艺术节的氛围、作用日常化,使黄桷坪能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艺术生态。
陈默:川美虽走,艺术凝聚力还在
对于没有川美的黄桷坪,陈默坦言,或许未来几年甚至多年里,黄桷坪会变得寂寞、萧条,但这是一个必经过程,对此不可急功近利。他表示,川美虽然离开了,但它为黄桷坪带来的艺术凝聚力仍然存在,仍有艺术家在这里追求梦想。而川美的毕业生,或许也会回到这里建立工作室,这些艺术家便是黄桷坪存在的理由。
杜曦云:艺术社区得靠作品说话
在黄桷坪的发展问题上,杜羲云显很务实。他表示,一个艺术社区成功与否,还是在于这个社区里是否创作出了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是否有高质量的展览及艺术活动。因此,在他看来,要想提高黄桷坪的影响力,练好基本功更为重要。
何桂彦:发动公众参与
在何桂彦看来,艺术社区真正的主体性并不是艺术家,而是当地的居民和公众的参与。他建议,在今后的专题展览中,可将展览地点搬到超市里、街道上,让市民参与其中,进而感到艺术融入到了其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艺术才能介入到当地文化中。
王春辰:少些商业气息
“当代艺术就是与理想有关。”王春辰表示,艺术不等同于文化产业,其创作并不是以赢利或者打造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多给予黄桷坪帮助,少把它转换为商业模式,保护好这里的艺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