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绘画之道即悟禅之道--评雪山静岩博士的雪山圆相

绘画之道即悟禅之道--评雪山静岩博士的雪山圆相

时间:   2019-10-15 15:55:08    |   来源:    艺术中国
专题 >

文/曹意强

艺术是人类审美地理解世界与自身的智性模式,禅画则是其中表现最为质朴而语境最为深远的形式。

大象无形,中国画独有的写意境界正与之冥契。禅之根本教义在于超越名言概念而直达心灵,而画之目的在于透过外形而求真。这“真”乃是从世间一花一草、一叶一树的日常中体悟“道之真”。

观看雪山静岩博士的笔墨写意,坐禅与画画的界限在此消失了,绘画之道即参禅之道,反之亦然,两相交合,融化为一体。宇宙之圆乃混沌之体、生命之源,雪山静岩博士以意识流的舞动笔墨表现之,将内心所悟境界外化为流动的禅机,既对自身也为观者留下顿悟的暗示。其画中的圆,与欧洲抽象画中的圆形逻辑意蕴相异。

在雪山静岩的笔下,那圆中萌动的宇宙动力在爆发中趋于清静虚空,而在抽象画中,宇宙的内在驱动被解析为冷静的几何运动。绘画的自由创造天地皆来自直觉或直观,只有直接地出于事物的“如如”状态,是没有受到感官和知觉障碍的如实之境。

雪山静岩博士以无形创作形态。他画的树木和竹,皆以写意方式,但超越了传统的象征意义(如竹象征“正直”之类)而去衔接上述宇宙之虚空,因为禅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临时的载体,藉此寻求心理上的飞跃,亦即越过意识的界线而进入无念之境,可是这种无念却非无意识。这个过程是不连续的、突进的以及根本无法计虑的。

当雪山静岩拿起画笔时,他必须超越一个障碍即手中的媒介及其产生的笔象,这也是画与禅的区别所在。禅无需使用外在之物,其所为只是将自己勾勒在无限的时空画布上面,正如雁过寒潭而无留影之意,水映鸿雁而无取象之心,皆属法尔自然之事。

禅画必须借助外在之物达此虚妙之境。在中国画史上,不乏禅悟之例,如郭熙望天空奇云而得山水之势,张旭闻鼓吹而得笔意,文同见道上斗蛇遂得书法之妙,山谷见船桨入水而求笔外之意。

禅,在本质上是一种即真见性的功夫,其关心之根本问题是生命的问题。唯有排除知识,停止一切逻辑推理活动,生命之本性才会明白地彰显。也就是说,生命的本性本来是平和清静的,是世俗的智识给它蒙上了一层迷雾,把本来自在无碍的心灵搅乱了,致其生来具有的伟大创造力受到了束缚与压制。

以此理解,雪山静岩博士的绘画超越了画的活动本身,因为禅修旨在创作这样一幅生命的作品:彻底清除情识的污染,返回到未有知识分化之前的童稚状态中去,明白、了知自己与宇宙的关系。这件作品实际上永远难以完成,但正是这个未完成的过程即是禅也是艺术,是一种简练、含蓄和静默的“悟禅之道”。

我想,这便是雪山静岩博士绘画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墨迹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绘画之道即悟禅之道--评雪山静岩博士的雪山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