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胜:坚守 创新,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融入艺术创作

时间:2018-12-15 | 片长:00:04:52 | 来源:艺术中国

林建胜

从学陶瓷的学生,到教授陶瓷课程的老师,再到创办陶瓷厂既是老板又是创作者。一路走来,他都在与陶瓷创作打交道;一路走来,他都秉着“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创作出有灵性的作品”,他就是林建胜。本期“国礼大师”带你走近陶瓷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林建胜,听他讲他的国礼作品创作故事以及他如何以宗教般的虔诚与挚爱追求艺术。

不断在修改 让实用与艺术兼具 

这是林建胜所创作品第一次被选为国礼。林建胜说,这是一件既有实用性又具有欣赏性的茶咖具作品,造型含有南瓜、葫芦、如意头等元素。据悉,该作品从设计到造型送选还都很顺利,第一次交稿,基本造型等都顺利通过。“能这么顺利,跟我一次次修改调整有很大关系。”林建胜说,最初,这套器具做得比较小,是功夫茶具。后来想到外国友人不一定泡茶,还有可能是泡咖啡。考虑到泡茶和咖啡兼用,林建胜在修改时还特意把杯子加上手柄,一来可防烫手,二来比较卫生,更能体现中国的礼仪文化。

金砖国礼,《五福茶具》

“纯手工雕刻,纹路才会细腻、自然。”林建胜为此专门寻找竹片做特殊的刻刀,然后将纹路一笔一笔雕刻上去。想要在小小的杯子上雕刻,是非常考验眼力、耐力和技艺的。林建胜说,他戴着眼镜,然后一只手托着杯,另一只手则拿刻刀,拿杯子的手还要垫着纱布,要一笔就雕刻好,才能避免用力不均造成纹路深浅不一。

林建胜告诉记者,当初茶壶是做圆形,但太过于普通,美感度差。后来想到了南瓜,特意去观察南瓜的样子,将圆形改为5瓣的南瓜造型,寓意金砖五国抱团共同发展。将圆形分为5瓣,林建胜还要面临烧制时易变形的风险,为此他不仅在雕塑时下了很多努力,在烧制时也非常小心谨慎。当样品通过,确定要成为国礼后,林建胜烧制了几百套,从中挑选了几十套成功的作品上交。

不断在学习 让作品更真实

1965年8月,林建胜出生在德化盖德乡一个小山村,父亲参加过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又是中年得子,立志要把儿子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只是从小学习优异的林建胜,却阴差阳错地走进德化职业中专学校,开始了他的陶瓷艺术人生。从学校毕业后,林建胜被聘干留校任教,成为一名陶瓷雕塑教师。

《长寿佛》(玉黄瓷)林建胜

谈起他的成名作是“滴水观音”,林建胜很平静。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这件作品曾风靡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也为林建胜赢得第一桶金。林建胜告诉记者,这是受当时的影片《滴水观音》启发而发明的。滴水观音不仅要注重观音外型雕塑,更要想方设法让其能够循环“滴水”。如何才能从众多观音瓷像中脱颖而出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林建胜终于想到了利用吸水池的原理制造出了经典的“滴水观音”。

《绿度母》(玉黄瓷)林建胜

在林建胜的“聚玉堂”艺术馆内,记者见到了一些藏传佛教造像作品,有《长寿佛》、《绿度母》等等。我们平时所见藏传佛像多为铜像,而林建胜极富创意地用德化白瓷来表现,让这些造像显得更为慈悲、圣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林建胜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佛教瓷塑作品,在东南亚各国,他的佛教瓷塑作品有极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林建胜说,这些年他在研习藏传佛教,也在创作这方面的作品。为做好作品,他专门去西藏等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当地文化,他说只有不断学习、亲身体验,所作作品才更真实,才更有灵性。通常的藏传佛教造型,色彩都很鲜艳,当他用德化白瓷去表现时,发现了另一种美。

《唐韵》(结晶釉)林建胜

获奖作品众多 还发明名贵瓷种

聚玉堂艺术馆内陈列着林建胜主持创作并历时4年烧制完成的大型系列瓷塑作品《华夏贤哲》,来自诸子百家(12家)的100件瓷塑人物栩栩如生,技艺之精湛令人惊叹。据悉,这组高度超过52厘米的系列作品是一个完整、特色鲜明的艺术工程,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中国美术史上大型系列历史人物创作的空白。此系列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奖和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金奖,成为中国梦·文化梦的生动形象的教材。

《如意轮观音》(玉黄瓷)林建胜

《蛤蜊观音》(玉黄瓷)林建胜

《荷叶观音》(玉黄瓷)林建胜

与瓷打交道这么几十年,林建胜创作的近百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评比中获奖,如《一代天骄》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杜甫》《相思为荷》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陶瓷“大地奖”金奖,《自在观音》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坐岩如意观音》获第十届中国(国家级) 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等。

《相思为荷》(No1)林建胜

《祥云如意弥勒》(玉黄瓷)林建胜

《一轮明月》林建胜

在对陶瓷原料与烧成技术潜心研究多年后,2013年林建胜发明了名贵瓷种——“玉黄瓷”。“玉黄瓷”采用德化上等高岭土经1333度高温烧制而成的,瓷质泛黄,集脂润、纯净、细腻于一身,质感有如“石中之王”田黄,其泛黄的瓷质,使得瓷塑人物的空间感、体积感更强,人物形象更鲜活、更具亲和力。(早报记者 陈小芬 通讯员王双季 林婉清 文/图)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