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善画雨,始于1940年代,应该是川西山区多雨的气候给他带来创作的灵感,无论是巴蜀的疾风暴雨,还是江南的绵绵细雨,都被他再现于画幅之上,引人人胜,如《潇潇暮雨》、《风雨归舟》、《巴山夜雨》、《江南春雨》等,皆为其精心力作,所以论者常用“一半山川带雨痕”来形容其画作。谈及画雨,他认为:“古代画家不直接画雨,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到了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是大自然本身。”自然触发了他的灵感,为他提供了素材,在吸收中外绘画技巧长处的基础上,傅抱石成功地表现出原本没有固定形状的雨水的气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此帧《潇潇暮雨图》是传统题材,是他画过多次的题材。雨中山水,以四川山川为蓝本。画面远峰耸立,中间一座雄奇的山峦,山峦左侧有一座二层楼阁,下方近景处苍松葱郁,其下山道上,有一个穿深红色蓑衣,头戴笠帽、手持拐杖的人在艰难行走。就技法而言,先用淡墨写出山体的大概轮廓,在淡墨的轮廓上用淡赭石渲染上去,然后以中墨调和赭石画出山石的走向及其肌理,待其将干未干时,用浓墨焦墨以散锋笔法写出,画面中心山峦所用的皴法是融合了荷叶皴法的散锋皴。近景处的山用斧劈皴法式的散锋皴法。远景处则用乱云乱柴皴法画出山的肌理和质感。画雨景是傅抱石的拿手绝活,他创造了“墨扫”和“洒矾”两法。此幅不用矾,只用墨笔斜刷画面,顺着一个方向,用不同的浓淡、不同的宽窄、不同的力度,刷扫出雨线雨势,让人能够真切地感觉刮风声雷声相滂沱的大雨声、正是“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列气已吞”,诚是读后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激动人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