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08 10:46:45 | 文章来源: 大同晚报

在刚刚开幕的雕塑双年展上,堪称中国雕塑界领军人物的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带来了自己精心创作的三件套“组合铜雕”。与许许多多造型抽象的作品相比,他分别为已故著名画家石鲁、美术教育家潘天寿、革命先驱于佑任塑造的写意雕像,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围绕在人物雕塑中怎样才能做到生动传神的问题,吴为山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他认为,中国雕塑类似中国油画,都是一个外来的艺术样式。当西式雕塑进入中国并成为主流后,中国本土的雕塑传承到二十世纪初期,就已经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当人们说到雕塑的时候,一般均指舶来的西式雕塑。甚至有不少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雕塑。

其实,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从来不是被动的。在对外来雕塑样式的运用过程中,中国雕塑家能够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对这种外来样式进行改造,达到“为我所用”的境界。 在吴为山自己为数众多的雕塑作品中,20多年来先后问世的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多达400余尊。而在创作过程中,他总是从“意”出发,把中国古代雕塑家对“意”的朦胧的、自发式的把握变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在三维空间雕塑创作中,以“意”为核心来造型,改变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雕塑的观念方式,使中国雕塑在重新发现传统的基础上,为建构当代和本土的雕塑方式提供了可能。

在一系列的人物雕像中,吴为山塑造的每个人物,都绝不满足于简单的为人物“造像”,而是在浸透了主观感受和理解之后,一一和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所以,无论是《石鲁》手中的香烟,还是《于佑任》手中的拐杖,抑或是《潘天寿》眼睛背后深邃的目光,当我们与这些人物对视的时候,感动我们的不是这些人物的外表像不像,而是这些人物的内在气质与神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