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城市的文化旗帜、精神亮点、审美标识。大同提出“中国雕塑之都”的命题,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大同凭什么提这样一个文化战略与思考?首先来源于大同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选择。大家知道,大同从赵武灵王封疆拓土开始,已有2300年的历史,做过北魏都城、辽京陪都,创造了两个划时代的文化高峰。其中,云冈石窟是历史上首个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雕塑工程,是中西文化在那个时代的创造。北魏时期最优秀的文化都集中在大同。可以说,大同的雕塑文化是前无古人,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顶峰。文脉的基础、历史的基因、历史的积淀,我们文化的身份让我们选择了雕塑之都。
其次,是我们打造特色城市战略的必然要求。在城市集体无个性,千城一面的时代,我市不希望被平庸所淹没,而是希望以特色化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独树一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此,我们要提到梁思成先生。他当年在大同进行了20天的调查,给我们今天对历史的恢复提供了基本依据。他整旧如旧的思想和浑然一体的修复理念给了我们指导。在“梁陈方案”的启迪下,我市提出“一轴双城”的城市建设理念,“跳出古城求发展,立足古城搞保护”。文化是我市最大的特色。一个有个性特色的城市,一定是有文化的城市;一个有文化的城市,一定是有雕塑的城市。雕塑是构成城市文化的基本元素。有雕塑精品,才有城市文化的气场,城市文化的重量,城市文化的张力。
雕塑文化具有地域性、审美性、时代性和标志性的特征,具有其他文化现象不可替代的精神感召力、思想渗透力和艺术影响力。雕塑文化是地域文化价值链中的高端部位。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城市雕塑伴随城市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本身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文化空间中生成的历史范畴。地域文化是城市雕塑的灵魂和生命,离开地域文化,城市雕塑就失去生命的根基。雕塑文化性格体现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必须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生态相融共生。
雕塑文化作为一种伟大的艺术创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雕塑让城市更精彩。精美的雕塑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精神的陶醉、理想的追求、情怀的表达。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人文关怀,需要温馨愉悦的文化载体,需要心灵敞开的文化交流,需要自尊自信的文化提醒。城市雕塑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独特文化气质和文化软实力,培植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成为凝聚城市精神的巨大力量。
雕塑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历史文化的成就不能替代今天的创造。大同作为传统雕塑文化的故乡,必须创造新时代与历史相匹配的雕塑文化。百年新云冈计划的产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战略的思考。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的城市,才是一个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城市。每个伟大的城市都是以文化立世和扬名的。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创造新时代的文化高峰,是大同的城市价值追求。
雕塑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亮点,具有文化象征的特殊意义。城市文化标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彰显城市的个性,擦亮城市的面孔,留住城市的记忆。一个伟大的雕塑作品,就是城市的地标和名片,让城市声名远播,成为影响深远的名城。
创造中国雕塑文化之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衷心期望雕塑家、艺术家,继续深情关注大同,把大同作为艺术创造的平台,为大同创造新时代最伟大的雕塑艺术。我们设想在南城墙瓮城、月城、关城5万平方米的空间,建设中国雕塑博物馆,希望诸位雕塑家、艺术家予以大力支持,共同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雕塑之都,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和振兴作出贡献。
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吴为山
耿彦波先生从大同的文化史谈到了大同雕塑的文化价值和大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使我回忆起2010年9月20日,大同被命名为“中国雕塑之都”的时刻。这是对大同历史文化精神和价值的认定,也为大同在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如何承古开新确立了传统文化的参照系。
耿彦波市长从城市管理者的方位,从历史的高度,以未来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眼光提出实施“中国雕塑之都”新云冈计划。这是一个集城雕、典藏与展览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甚至通过大同大学创办中国雕塑学院而保持雕塑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大同具有2300年建城史和410年建都史,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这里山水奇观的描述更显真容巨壮,当时昙曜高僧创造的云冈石窟圣像巍峨端庄,这是古代文化的气场,更是一笔无价的文化财富。今天的城市文化建设已经从政治宣传的任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到精神层面的文化自觉,谁抓住了文化的核心问题,谁把握了文化建设的科学方式,谁就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主导位置。
耿彦波先生提出雕塑是城市文化的旗帜,这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对大同古代、西方城市文化研究的一个响亮的文化观点。展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同抓住了历史机遇,将在未来的建设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地方特色、国际视野”的当代中国雕塑之都,而达到“美人之美,兼容并包,天下大同”的境界。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北魏雕塑艺术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教授 陈云岗
大同历代文化遗存丰厚且异彩纷呈。特别是遗存至今的雕塑艺术遗产灿烂辉煌,其中最著名者当首推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等石窟建筑群中跨越千余年的雕塑艺术,同时也包括分散于各县区、乡镇、寺庙等,以及历代陵墓中的艺术遗珍。大同市博物馆中所藏的雕塑艺术,便是大同市艺术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雕塑艺术品,以北魏时期墓葬出土的石刻艺术、俑像艺术,民间寺庙中铸铜、陶瓷雕塑艺术为主。其中尤以司马金龙墓、冯氏永固陵、宋绍祖夫妇墓、北魏墓群等“三墓一群”几座北魏早期大墓出土的雕刻艺术为重,数量多、做工精,艺术质量上乘。除此之外,辽金时期,几乎所有经过隋、唐及宋代累积的艺术成就,都被吸收、熔铸于以大同为中心的辽塑之中,产生了异常辉煌的辽塑艺术中的精彩之作。大同市博物馆馆藏雕塑艺术品大致具有以下特征:精美、饱满、质朴生动、纯真粗犷、细腻传神等等。
纵观以大同为中心的北魏故地,流布至今的各类雕塑艺术遗存,不仅有以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辽塑为代表的中国优秀古代雕塑艺术,还拥有着以北魏时期各时代墓葬出土的雕塑艺术,极为确凿有力地证明了大同地区是一座拥有中国重要雕塑艺术遗产的城市,她的地位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点评
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教授 曹春生
陈云岗就大同市博物馆馆藏雕塑艺术品所作的报告和梳理,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到,大同作为北魏国都这样特殊的经历给中国历史遗产保护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群中是首屈一指的,其规模巨大、内容丰富,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我们对大同的文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今后要加强对山西、大同地下文物的了解与研究。陈云岗是雕塑界学者型的雕塑艺术家,希望他会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从曾竹韶奖学金评选看各院校创作教学现状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教授 隋建国
通过对前四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选情况的总结、分类,我们发现,一部分是从60年以来的传统学院派生出来的,以写实造型为主的雕塑系统,称之为形象与材料;另一部分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具有现代意味和元素的雕塑系统。由作品可以看到清华大学、中央美院、湖北美院、广州美院等学院教学中的一些特色。他们教学中有的突出写实,有的突出实景再现,有的突出浪漫抒情,有的突出人物造型。一些学院结合现代元素,开展了动漫装饰与雕塑融合教学,作品时代特色鲜明。
点评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吕品昌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是在雕塑界同仁和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下开启的。隋建国先生和众多人一起,为奖项的组织、资金、策划、展览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前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院校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就显得十分可贵。特别是经过长期教学积累所总结出来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应该保留和发扬,应该走出自己的特色。现在,这项活动移师大同,也是各院校雕塑艺术团队和同行认可的一个学术平台。随着参展队伍的扩大,将来会有更多的院校和学生参与进来,这预示着“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的系统会慢慢成熟、健康发展起来。
开悟与开放:从过去走向未来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2011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彭锋
大同是一个以佛教雕塑闻名的城市。市郊的石窟和市内的寺庙,保留了规模巨大、历史悠久、品质卓越的佛教雕像。选择“开悟”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希望能够与大同的雕塑和文化传统发生关联。更重要的是,“开”还有“开始”的意思,一方面直接点明了展览是首次举办,另一方面还蕴含着展览有很长远的未来。
选择“开悟”作为展览主题,希望与艺术家一起来思考人类发展的方向。也许展望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回溯传统,因为传统中已经蕴含了未来的诸多可能。“开悟”让我们回溯过去,并从过去走向未来。但我特别看重的,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事实上,只有现在是真实的存在,过去与未来都只是以想象的形式存在。甚至可以说,过去和未来,都是由现在延伸出来的维度。当云门禅师说“日日是好日”的时候,实际上是告诉人们“活在现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尽管雕塑家不都是禅师,他们却以另外的方式捕捉到了现在,将瞬间变成了永恒。“开悟”让我们回溯过去,由过去走向未来,最终于现在逗留。实际上,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于未来的目标的实现,而是来自于现在的态度的转变。这种态度的转变,就是开悟。大同经过若干年的建设,不仅在恢复古都,而且在建设新区。雕塑双年展的成功举办,有可能会促进大同人民生活态度的转变。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大同人民以他们倡导的生活方式再一次引人瞩目,为我们树立新型城市生活的榜样。
点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殷双喜
作为一位哲学教授,彭锋教授的《开悟与开放:从过去走向未来》以宽阔的思维、独特的观念,为艺术界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彭锋教授在此次双年展中运用的“开悟与开放”理念,就是一个比较开阔的策展思路,这里的“悟”有开始、开放的理念,这是针对大同非常古老而现代、非常传统而激进的历史现状特设的。彭锋教授提出“艺术给这个城市带来什么?”就是说她带来一种新的观察生活的眼光,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很多城市都在做城市雕塑、雕塑公园,但最根本的还是这个城市的市民逐渐形成一个和这个新时代相适应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如果这个城市的高楼、马路和艺术作品立在那里,老百姓熟视无睹,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受还和从前一样,那么我们的城市建设和艺术活动是外在于这个城市的。如何让艺术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转换他们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形成一个新的生活态度,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今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就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心灵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