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看图说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14 19:25:1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更多的风景创作,可以说是李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知结论。李木的旅行,不是浮光掠影的穿梭访问,也不是逃避现实的离群索居,却像是美术考古式的现场爬梳。一些作品从表面上看,明显是在对美术史经典图像的情景再现,犹如“探索发现”这样的电视片的手法,但是从更为深层的角度而言则是艺术家将美术史作为资源所进行的文化叩问,其中的《直布罗陀海峡》、《梵高离开后的咖啡店》、《莫奈的厨房》、《里昂火车站》等等,也更像是东西方文化间的一次倾心对话,尤其表现为某种的自觉反省和返璞归真之后的新知生成。以此而论,李木也更像是一个学者,或者说是一位具有“书卷气”的艺术家。

李木的“书卷气”,还具体表现在他关于技法语言的研究态度和有关的文字阐释。他的一本名为《知道得和想到的》的著述令我感触颇深,很难相信这是一位立于当代的中国艺术家的所思所想、所述所录。事实是作为一名艺术家,既要知道技术语言是一种实现创造的必要手段,还要知道它的思想基础以及它的实践意义,然而在嘈杂浮躁的当下我们对此早已充耳不闻;此外,现实中的中国艺术家也一味地接受西方式的方法逻辑和思考向度,偏执于辽阔的空间去寻求“大尺度”的视觉奇迹,而失却了东方原有的博大中见精微的精神传统。李木的艺术语言体现了他自有的“辩证法”,他基于单纯所提倡的是某种的“缩小意识”,即通过“小尺度”的平易近人,转而强调的是技术语言的深度理解与适用性的实践意义,复归的是细致精美的传统,提倡的是精明的判断能力,以及竭力避免美的感性意识走向残忍的行为和低俗化的“一地鸡毛”。

李木对于单纯的追求在近期已经“洗练”成为更趋黑白化的画面,他说这样的变化与自己的心态毫无关联,然而或许他要针对的却是社会整体性的病态现状,并以“唐吉坷德”式的孤傲不群来针砭现实积弊。我从来不认为像李木这样的艺术家是非主流的,事实是关于艺术家的划分从来只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标准——“好的艺术家和不好的艺术家”。同样,亦如那句名言——“真理永远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看似悖论,然而事实却尽是如此!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