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当代雕塑开放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11-05 13:43:2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2007’当代雕塑开放展
策展人: 戴卓群
展览时间: 2007-11-22~2007-11-25
展览地点: 中国.北京展览馆
主办单位: 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组委会
参展艺术家:刘若望 王晓北 章华 王兴刚 李晓峰 钞子艺 钞子伟 邱启敬 郑智君 孟得武 林海东 郭奇鹏 刘松田 况枢锋 包筱瑜

展览前言:
2007’当代雕塑开放展做为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的特别主题展,由年轻新锐艺术策展人戴卓群组织策划,将于2007年11月22日至25日在中国.北京展览馆举行,做为艺术博览会的专业主题展览,组织方希望通过这种开放的展示方式和公益的准入条件,真正让最具创新精神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亲近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艺术与生活的互动交融。参加本次联合展览的雕塑作品,均为活跃在当代雕塑界的代表性中青年艺术家精心创作,2007’当代雕塑开放展无疑将成为艺术博览会上又一个引人注目的崭新亮点。


参展艺术家简介:

刘若望

1977年 生于陕西佳县
2005年 毕业于中央美院助教研究生课程班
2005年 作品参加中央美院“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
2004 《北京国际城市雕塑展》----北京 2005 《黄天厚土•雕塑大展》----中华世纪坛
2005 《和平与繁荣•雕塑大展》---北京王府井步行街
2005 《刘若望“人民系列一”雕塑展》----北京798艺术区
2005 《生存空间--行动结构--艺术作品展》----北京光华国际CBD艺术街
2005 《北京国际艺术营废墟展》---北京索家村国际艺术营
2005 《“留守”北京国际艺术营展》---北京索家村国际艺术营
2006 《刘若望“人民系列之二”雕塑个展》---北京798大山子艺术区
2006 《艺术北京》----中国农展馆
2007 《东方红•雕塑个展》----北京观音堂文化大道
2007 《韩国东崇美术馆•雕塑个展》----韩国首尔 回忆与抵达。

  读刘若望雕塑作品

  在文化资本透支的当下,回忆本身就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奇货可居的市场运作,也使回忆变为商品。在虚构的历史语境中,微缈的视角更是被贴以个性的标签。关注恒定而永久的精神维度,不啻于思想的冒险。因为,那很容易被资本权贵以金钱的天枰加以衡量,一旦失去媒体或所谓“主流话语”的聚焦,就以藐视的目光将其打入观察的暗角。

  从这一点来看,刘若望的回忆与坚守近乎执扭。对投机者而言,民族的灿烂过于耀眼,不如躲入松荫,把酒欢盏,让沉重在无聊与虚无中消解。虚拟的图像,伪造的困窘大都描画着未来的极乐世界,以此来建立中国人已在审美上进入了后现代的进步体系的信心。回忆过去,也应当站在西方“他者”的视角来涂抹,伪造的民俗和色彩最可能轻松入围,太宏大而真挚的创造容易戳破假面,长袖善舞也自然会被揭去肤浅的表皮,从这一点看,刘若望的艺术“不合时宜”。

  然而,刘若望创作的珍贵却又在于此。他出生于古老的三秦大地,残破的瓦当与兵马俑,使贫瘠的土地具有了历史的充沛营养,那是尚未发蒙就已开始吸吮的乳汁。同时,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也使这片土地涌现过无数的传奇和激情。大同社会和善良的祈愿是支撑秦腔的一口底气,那意味在他们忠厚的表情背后是无法言语的慷慨激昂。这些共同构成了刘若望艺术的根脉。

  当他游走在西方艺术的技法长廊时,回忆似乎是内心呼唤着的号角,使他无法不驻足回眸。在他的作品中,民族的精神与其说是造型的表达,不如说是灵魂的一缕挂牵。看《东方红》,如看秦俑,通过无数均质的个体重复,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他们在为寻觅幸福而长久呐喊。观《人民系列雕塑》,却如读加缪,纯朴的人以西西弗般的执着将历史的巨石推到高点,具有调侃和反讽意味的却是,他们仍然生活在贫困与期待中,真可谓近乎宿命的悲剧。

而这种抵达元素的力度,不免让人被刘若望的思考维度所震动,毕竟,他刚及而立之年,这是都市男孩的消遣岁月,是花前月下的轻柔与曼妙,刘若望却以回忆的方式使自己的艺术浸透了三千年的文化血脉,这是何等的严肃与沉重。也许,回忆并不是唤醒一个时间,实际上是建构让魂魄回家休憩的场域,在那里最重要的不是对抗虚伪民俗的矫饰,而是让纯粹的记忆阻止尴尬的忘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韩雪岩   


王兴刚

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
中国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教育背景:

2002年02月-2003年 12月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创作艺术系)获硕士学位
1992年09月-1997年07月鲁讯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5至今,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997年8月-2002年2月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历时五年。

获奖及展出:

2007法国Une国际雕塑大赛
2007 “行走的云”当代艺术展
2006 北航艺术馆首届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
2006 中国宋庄第二界艺术节
2003 作品《中国结》在The university of wollongon 艺术 画廊展出
2000 作品《微雨初晴》参加西安美术学院教师雕塑展
1999 陕西雕塑展, 作品《微雨初晴》获优秀奖
   参加中韩雕塑交流展, 作品《微妙的承诺》
参加青年雕塑家八人邀请展(北京现代艺术馆), 作品《微妙的承诺》、《不现实中的现实》作为司徒兆光先生的助手参与制作“北京芦沟桥事变”纪念群雕
1998 作品《春乐》获哈尔滨国际雪雕邀请展纪念奖
   作品《科技之源》立于西安翔宇集团有限公司
1997 作品《朔风》获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优秀奖,并在专集中出版。此作品同年在香港回归辽宁省美术大展中获银奖。并被鲁讯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此作品在1999年被香港季丰轩画廊收藏。
   作品《力源》获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最佳奖,并被鲁讯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追”系列创作随感

  王兴刚

  比起文字来,我更善于用我的作品说话。借助我的双手,那些无动于衷的泥巴变得活跃起来,它们把我要说的话恰如其分地显现出来。

  这件作品《追》,是我系列作品的一件,其实它应该还有一个更长的题目:《是什么让我们的步调变得如此一致》。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中提到,现代社会由于工具改进,技术进步和物质富裕,我们接受和被迫接受的事实是,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使它更合理一些的东西,无论在政治、思想,还是文化、生活领域都发展成了一种单面社会。

  “向钱看”似乎成了社会的趋同,以及多数人的终极价值。我们排着队,在物欲的压迫下,齐刷刷地奔着小康,我们心事重重地计划着未来,我们被这股激动人心的热潮推搡着,不由自主。

  如果说作品是一个人的心迹的视觉显现,我更愿意把我的作品看成有着独立个性的存在之物。它即在我的双手的把握之下,又在引导着我的双手如何拿捏,泥巴是有生命的,泥巴也是有思考的。


王晓北

男,1962 生于辽宁
1986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7 大庆铁人纪念馆 <铁人像> 黑龙江
2007 世纪翰墨画廊个人雕塑展 <女娲> 北京
2006 <陈云纪念馆> <陈云像> 哈尔滨
2005 上海现代空间艺术展 <融> 上海
2003 长春国际雕塑艺术邀请展 <裸脸> 长春
2002 北京展览馆剧场 <舞> 北京
1998 民众镇政府广场 <民众意志> 广东
1989 沈阳市五里河大坝 <共筑长城> 沈阳


章华

1964年生,1985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要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获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0866。
1988年,水粉作品《过去•现在》参加河北省第三届水粉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4年,雕塑作品《开放•发展》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
1999年4月,雕塑作品《升腾》参加“新世纪的希望”北京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中国•北京)获提名奖。
1999年6月,雕塑作品《童年记忆》参加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北京)
2001年5月,雕塑作品《运动的轨迹》、《童年记忆》参加“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展”。《童年记忆》获“公众艺术奖”,被中国奥委会体育博物馆收藏。(中国•北京)
2001年9月,雕塑作品《花韵》参加由中国雕塑学会举办的“中国城市市花雕塑设计方案展”,名列第一。(中国•广东)
2002年9月,雕塑作品《童年记忆》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获优秀作品奖。被北京国际城市公园收藏。(中国•北京)
2002年10月,雕塑作品《同心结》参加“中国•东阳国际木雕艺术大赛”获优秀作品奖。被东阳市人民政府收藏。(中国•北京)
2003年1月,雕塑作品《飞临的梦想》选入北戴河奥林匹克大道方案。
2003年6月,雕塑作品《旋律》参加“浙江•长兴太湖雕塑大赛”获优秀作品奖。(中国•长兴)
2003年7月,雕塑作品《看世界》、《飞翔的梦》、《旋律》参加“雕塑生命——2003环保雕塑作品展”。(中国•北京)
2003年7月,雕塑作品《起源》参加“蓝色空间——主题雕塑国际邀请展”获最佳提名奖。(中国•北京)
2003年8月,雕塑作品《飞翔的梦》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雕塑精品展——走向西部”。作品《飞翔的梦》被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收藏。(中国•新疆)(中国•北京)
2003年9月,雕塑作品《童年记忆系列——飞翔的梦》参加“中国福州•国际雕塑艺术展”获优秀作品奖,由福州市国际雕塑公园永久收藏。(中国•福州)
2003年9月,雕塑作品《知音》参加“中国福州•国际雕塑艺术展”。
2003年10月,雕塑作品《旋律》被中国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收藏。(中国•北京)
2003年12月,雕塑作品《飞翔的梦》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公众语言——2003对公共艺术的观察”展览。(中国•上海)
2004年,雕塑作品《蝶恋花》、《童年记忆》入选参加“全国第三届城市雕塑成果展”。(中国•北京)
2004年,雕塑作品《更快•更高•更强》入选参加“蓝色空间•北京奥运生态国际邀请展”。(中国•北京)
2004年,雕塑作品《飞翔的梦》作为国礼代表中国送给韩国,该作品将永久保留在首都北京友好城市——首尔。
2004年,雕塑作品《童年记忆系列——童年的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获铜奖。(河北•石家庄)
2004年,雕塑作品《童年记忆系列-—天伦之乐》入选参加“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览”(中国——长春)
2005年4月,雕塑作品《飞翔》、《童年记忆》、《飞翔的梦》、《等》在紫云轩举办作品展。
2005年,雕塑作品《听妈妈讲》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际美术作品展——和平•繁荣”雕塑巡展。(七座城市)
2005年,雕塑作品《等》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2005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北京国际美术作品双年展。(中国•北京)
2005年,雕塑作品《童年记忆系列——满天星》参加第四届“兰色空间雕塑作品展”。(中国•北京)
2005年,雕塑作品《童年记忆系列——老鹰抓小鸡》、《童年记忆系列——天伦之乐》、《童年记忆系列——满天星》、《等》入选参加“传统与现代——铸造城市文明”城市雕塑展。(中国•北京)
2005年,参加“第十二届2005中国艺术博览会”。(中国•北京)
2005年,雕塑作品《童年记忆系列——满天星》参加第六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展。(中国•南京)
2005年,雕塑作品《童年记忆系列——满天星》参加北京第四届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展。(中国.北京)
2005年10月,雕塑作品《飞翔的翼》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石油•环境•人”主题设计大奖赛。
2006年,参加《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案展》雕塑作品《天伦之乐》,《歌颂青春》,《期盼》,《老鹰抓小鸡》,《满天星》,获“雕塑梦想”优秀奖。《力》获“雕塑梦想”入围奖。
2006年,参加《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入选雕塑方案展》雕塑作品《出水芙蓉》获优秀作品奖。
2006年,雕塑作品《满天星》参加中国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中国体育美术精品展》
2006年,雕塑作品《知音》参加第四届“惠安杯”中国雕塑大赛。
2006年,雕塑作品《老鹰抓小鸡》参加新乡东方文化步行街配置雕塑作品展。(河南.新乡)
2006年,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中国.北京)
2006年,参加第十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上海)
2006年, 雕塑作品《期盼》,《老鹰抓小鸡》,《满天星》参加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北京)
2006年, 雕塑作品《听妈妈讲》参加中国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当代艺术精品展》
2007年4月, 雕塑作品《天伦之乐》参加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
2007年,雕塑作品《海风》参加北京奥林匹克艺术之梦—2007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北京城市空间雕塑艺术展(中国•北京)
2007年,雕塑作品《海风》参加全国职业雕塑家联展。(中国•成都)
2007年,雕塑作品《飞临的梦想》,《起跳》参加“对话•沟通——北京•世界”主题雕塑邀请展。(中国•北京)


  主要艺术成就

  代表作品有:《童年记忆》被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永久收藏,《童年的梦》被中国奥组委收藏,《飞翔的梦》入选首届中国国际美术双年展,《天伦之乐》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童年记忆系列《雕塑梦想》入选全国第三届城市雕塑成果展,获优秀奖。童年记忆系列《飞翔的梦》作为“国礼”代表中国政府送给韩国,该件作品永久保留在首都北京友好城市——首尔。《歌颂青春》`《期盼》等五件作品获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优秀奖。《出水芙蓉》获优秀奖,入选2008奥运景观雕塑作品国际巡回展。《期待》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双年展组委会永久收藏,部分雕塑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广泛收藏。他的雕塑作品呈现出极具个性的艺术特征,受到圈内人的广泛关注。


李晓峰


1965年出生于湖北,现居北京
1987年毕业于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美术系
2002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班
材料:明代、清代青花瓷片、 银丝、、不锈钢
作品说明:
类型:装置 行为 图片

  西方人最早对中国的印象就是瓷 CHINA ,质润如玉,色泽高雅,使得人们对他趋之如鹜

  土经过高温煅烧发生质的变化,成为坚硬易碎的磁,明代早期从大食国辗转而来的苏麻黎青在烧瓷工们的窑里形成美丽的发色,古代艺人们的随意勾画,留给我们的是天真纯朴之气,这些曾经完整的器皿,在古代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岁月中的种种故事使之破碎,掩埋在北京------------这个三代古都的黄土之下。

  城市的建设开发、巨大的挖土机、成千上万吨的泥土从北京地底下几米、十几米的深处被挖掘出来,无数自全国各地的的民工日夜劳作,使得这些掩埋在黄土之中的碎片重见天日,发出熠熠的光辉,凝视着这些来自黄土深处的碎片,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曾经的光荣从这里可以依稀可辨,曾经的故事让人浮想联翩。。。。。。。。。。。


  他们安静的躺在土中,我这个流浪在北京的艺术家,从城市的东北五环以外的住处,跑到城市西南方向、城市的中心前门。。。。。从挖土的民工手中将他们一片片挑选出来,清洗、断代、切割、打磨、钻孔,然后用同样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银丝将他们联结起来,像一名虔诚的信徒,经历数次失败,用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将他们联结成一个可容纳人的空间--------一件明代、清代的青花瓷片连缀而成的衣服,他穿在我的身上,沉重的磁衣,在我的身体上留下伤痕。我穿着它游历北京。。。。。。。。


展览:
2007年9月 “艺术北京” 农展馆
2007年9月 “身体 印象”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人体 798 红门画廊
2007年6月 “和”中美艺术家联展 北京NO.1 A-SPACE
2007年5月 “ 对话”2007 挪威驻华大使馆
2007年5月 北京国际画廊博览会 国贸中心
2006年10月 “艺术北京”北京国际画廊博览会 农展馆
2006年9月 《小型雕塑展》 酱艺术中心
2006年8月 《消费时代Ⅰ》 萨特艺术中心
2005年10月 《差异与建构》 北京
2004年10月 《北京国际艺术营》 费家村艺术区
2002年7月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展厅


  连接文化的碎片--------- 记艺术家李晓峰


  像所有中国的艺术家一样,李晓峰走过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求学和艺术实践之路。 上个世纪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后,又辗转来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002年研究生班毕业后,与所有执着追求艺术的人一样,选择留在北京,匆匆数载。

  但是,李晓峰却又花了同样的时间才完全摆脱他曾经孜孜追求的学院艺术的束缚,并自觉的与当下所有艺术潮流保持相对的距离,作为一个艺术家这是一个完全必要而又明智的决策,这自然需要勇气,并时刻为这种坚韧而付出代价,看上去李晓峰在这么多年中一直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但这种边缘状态时刻蕴育着一种再生的力量。

  看李晓峰的作品,我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文化”是他的基本切入点,谈到文化,这本是件很难的事情,然而李晓峰是有这样的使命感的,并为他的作品找到一个有着美丽名字的理论依据---------“后东方主义”在他过去创作的大量油画作品中,中国山水是他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他的山水,不是当代许多艺术家那样用简单的挪用手法,而是将其打碎融化于心,再重新组合,所以他的作品看上去是独特的,我们能够体味到其作品中的梦幻诗意一般、超现实的现代气息。

  令人注目的是李晓峰近期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他选择的基本材料是货真价实的明代、清代青花碎片,选择这样的基本材料完全基于多年来痴迷于古代瓷器的研究和收藏,以及自身对艺术取向的表达。据李晓峰说作品的构想在两年之前就产生了,只是找不到适当的工具,来具体实施,后来认识法国艺术家尼可,作品的制作就顺理成章起来。整个过程就如同老和尚做百纳衣 或古人做金缕玉衣一般,首先画好图纸,然后再按照图纸选择不同图案、不同形状的瓷片,一片片打磨,考虑在什么地方打孔,最后一丝不苟地用银线把一块块打磨好的瓷片打孔串联起来,重新用火在高温的煅烧中成型,其中有许多次的返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使我自然想到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的做小金鱼的一段描述,其过程如同生命一般有着一种无意义的意义。

  李晓峰就这样足不出户地一做就是三个月,结果是使人刮目相看的:当几百块的瓷片有序地排列在一件衣服中我们甚至能够从这一块块碎片中读到古代人留给我们的信息密码,当这些从沉寂地底下发掘出来古代的瓷片,通过当代艺术家制作的一件现代的衣服重新反射今日的阳光时,略有文化的人都会在她面前浮想联翩:残片吗?衣服吗?。。。。。。这无疑是过去与今天的一场对话,我想衣服只不过是这件作品的借口或托词,而文化才是作品真正真正想要传达的意义,这样的观念颇为当下。

沈敬东
1979年生于福建福州
1999年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院
200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


邱启敬
2007 5.11中国气氛…北京环铁时代艺术馆
5.大迁徙.北京798.3-3画廊个展
2006 11.雕塑四人展.北京观音堂兴艺画廊.
10. “大迁徙”寿山石现代艺术系列展 福建美术馆个展 福建 福州
9. “大迁徙”寿山石现代艺术系列展 福州寿山村大地艺术展 福建 福州
2005 8. “黄天厚土”中国雕塑大展 北京 世纪坛
6. “学院之光”---------黄宾虹意象 中央美院画廊
5. “人体.泥.感觉”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展 北京
2004 11.策划”寿山石雕当代艺术展”国际珠宝展 北京
10.国际工艺品大展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 杭州
7. “聚离” 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展 北京
2003 10.北京国际艺博 北京
2002 10.<<大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 金奖/杭州
9 .“对话”寿山石现代艺术二人展 福建 福州
2001 10.上海艺术博览会 上海
5. <<对语>>北京国际艺博 一等奖


钞子伟 钞子艺
1973年生,河南南阳人。他们分别毕业于河南南阳理工学院艺术系、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现居北京,自由艺术家。
作品展览:
2007 第四届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 仁川•韩国
妄想国——中国新生代艺术展 上海
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大汇展 香港
第35界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艺术展 墨西哥•墨西哥
345惊蛰艺术大展 上海
首届全国职业雕塑家作品联展 成都
2006 都市怀旧——钞子伟、钞子艺作品展 北京
北京奥林匹景观雕塑国际巡回展 北京
中国郑州首届国际城市雕塑精品展 郑州
中国美术馆当代陶瓷艺术收藏邀请展 北京
传统与现代雕塑展 北京
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作品展 北京
2005 意大利第五十四届国际陶艺展 佛罗仑萨•意大利
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主体雕塑展 佛山•广东
“表达”当代艺术展 洛阳•河南
和平繁荣雕塑巡回展 北京•南京等
黄天厚土雕塑大展 北京
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北京
风雨沧桑忆门楼——钞子伟、钞子艺作品展 北京
2004 中国第四届青年陶艺家双年展邀请展 杭州•浙江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陶艺展 悉尼•澳大利亚
“八只泥手”陶艺展 北京
2003 第二届韩国国际陶瓷双年展 仁川•韩国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陶瓷展 唐山•河北
2002 中国第二届雕刻大奖赛 惠安•福建
第七届全国陶瓷展 龙泉•浙江
2001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工艺美术精品展 南京•江苏
2000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陶瓷九人展 北京
1999 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美术作品展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晾•晒雕塑展 北京


获奖:
《东方红》获第四届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评委会精品奖 仁川•韩国
《支前》获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雕塑展三等奖 北京
《消失的家园》获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展金奖 龙泉•浙江
《门》获第二届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铜奖 仁川•韩国
《南国之光》获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主体雕塑三等奖 佛山•广东
《中国娃娃》获黄天厚土雕塑大展纪念奖 北京

收藏:
《记忆——窗和门》两件作品被南京当代艺术馆收藏 南京•江苏
《板车系列》被纽约陶艺画廊收藏 纽约•美国
《永不分离》被惠安市政府收藏 惠安•福建
《门》被仁川国家博物馆收藏 仁川•韩国
《南国:千古之光》被佛山市政府收藏 佛山•广东
《中国齿轮》、《支前》被厦门市政府收藏 厦门•福建
《支前》被南京市政府收藏 南京•江苏
《东方红》被前瑞典驻华大使收藏 瑞典
《竞技》被郑州市政府收藏 郑州•河南
《玄奘取经》被新乡市政府收藏 新乡•河南
《红色机器系列NO.7、10 、16》三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北京
《东方红》获第四届韩国国际陶艺收藏 仁川•韩国


  红色机器主体阐述

  “红色机器”又名“东方红”,又是红色中国的代名词。它所承载的是中国几代人挥之不去的人生聚散,世事兴衰和怀旧情节的情感记忆。

  从我们早期的作品老房子、老物件、人力车到机动车、从老爷车、老火车到老解放、红旗、坦克等、始终用了一条“红色的线”串着一路走来。今天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红锈斑驳、铁制嶙峋的“物品”。它们或曾伴随着血雨腥风、历经生死离别的烽火年代,也曾经历过上山下乡蒙昧无知的荒谬时代,而作品表面的冰冷和苍痍正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缩影和见证••••••           (2007年7月10日 钞子伟 钞子艺)


  技艺承载观念——解读钞子伟、钞子艺兄弟的雕塑作品

  黄春平(北方工业大学)


  钞子伟、钞子艺兄弟的作品造型逼真,极具写实性又兼有粗犷之风。题材大多选择带有历史意义的旧物为主题,从早期的老宅门楼到近期的“东方红”拖拉机,都沿用被现代社会淘汰的老式物件为创作对象,具有浓厚的都市怀旧情绪。钞氏兄弟的作品选择易于塑造的陶泥作为创作材料,采用泥板成型的方式,在陶泥上精心雕琢刻画,最后入窑烧制或用其它材料翻制而成,雕刻的作品几乎到了乱真的地步,他们的写实功底造诣很深,这种写实的手法,在他们之前也曾被人采用,比如宜兴、石湾和佛山等地的仿生茶具和写实陶塑,以及台湾陈景亮(阿亮)的陶塑《桥》的创作手法,但是,钞氏兄弟的写实手法加入了更多的主动性,加入了更多对材料自身语言的尊重,“我的作品采用的是超写实手法,但决不是盲目的照猫画虎,搬摹对象,我在制作过程中,要么大刀阔斧,任意挥发,要么精雕细刻,千锤百凿,以车系列为例,我先用泥片在原木上印制出木头的纹理,然后再用非常细腻写实的手法,用极锋利的刀片,削刻出作品所需要的肌理、木纹、朽木、样头、铆钉,并有意识留下那些尖锐的刀痕,以保留陶艺的特质”(钞子伟自述)。

  钞子伟创作作品极为勤奋,并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1998年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助教班学习,1999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陶艺工作室学习阶段,是钞子伟个人艺术转折时期,在那里他学到了陶艺的制作技术,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观念和现象,扩大了艺术视野,找到了表达自己艺术语言的方式。钞氏兄弟的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2000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美展获“三等奖”(北京);2002年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展获“金奖”(龙泉 );2003年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获“铜奖”(韩国利川 );2005年 “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主体雕塑” 三等奖(佛山、广州)。除精湛的写实技术引发观者的赞叹之外,都市怀旧情绪也是得到公众认可的重要因素。这种情绪的表述,一方面来源于钞氏兄弟的自身生活经历,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作为现代人对生活中消逝的旧事物的反思。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雕塑艺术完成了向注重当下文化背景的观念性雕塑的过渡,并开始关注自身的传统文化,对历史意义的事物进行反思,大量的历史题材开始出现,钞氏兄弟的作品也应该属于这种题材之内。当然,这其中不乏功利主义者,利用这些既定的符号特征,来获取市场利益。与这类泛泛之辈相比,由于以纯熟的写实技术为依托,运用材料语言恰到好处,钞氏兄弟的作品表现得极为真实、自然。作品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形象逼真,刻画精细,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极大的意志力和耐心是无法做到的,他们的每一件作品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最近完成的大型作品《火车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制作完,并且要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位,正是这样丝丝入微的严谨精神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耐看,而且经得起推敲。这种精神在当下艺术背景下是很可贵的。也许正是这些可贵的品质,艺术品收藏者的订单不断,近来也有国内外画廊要求与他们签订推广合同。

  当然,作为技艺性的艺术家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表现对象的选择,以此有效地切入当代艺术的问题上来。钞子伟早期的《门楼》系列尽管成功地塑造了门楼的破败、沧桑感,但由于选择的题材不够新颖,其艺术价值便缺少份量。今年六月在美术馆展出的《“东方红”拖拉机》系列让人耳目一新,不仅有着强烈的视觉张力,更赋予观者更大的思考空间。钞氏兄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材料的恰当选择和熟练的陶艺成型与烧造技术的运用,陶土这种材质本身就是朴素自然的,正好与表现的题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技术性为依托来表述观念,其艺术性更为凝重,视觉效果也更为强烈。

  当代艺术自20世纪40、50年代以来,观念性艺术逐渐占据主流,现成品、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纷纷上演,艺术家可以不需要掌握技艺,只要有一个好点子就可以成为一名好的艺术家,传统的手工技艺似乎要退出这个艺术的舞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代艺术并没有成为观念艺术独霸天下的局面,而是朝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强调写实的技术性,另一个则注重艺术的观念性,波普艺术和超级写实主义可谓是当代艺术的代表,技术和观念就好比人类的精神与物质一样,二者缺一不可,过于追求物质性,可能带来精神的空虚匮乏,而过于强调精神性,又可能影响生存质量。强调艺术的技艺性并不是反观念,偏重写实技艺的艺术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对象,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漠视不管,否则,其艺术作品只会流于平庸,高度写实性绘画的代表人物石冲早期的绘画过多的偏重于画面的细节处理,后期转向观念性的表达使画面具有了深层次的意味。当代雕塑方面则有隋建国、展望、于凡等人,这些雕塑家的作品在扎实功底的写实手法的形式下带有典型的观念性。

  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观念的同时如果没有对该门类语言的基本认识和掌握,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观念性艺术家借助他人的技术帮助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技艺性的艺术家通过娴熟的技能表述自己的观点,表现手段可以多样性,在运用材料的语言方面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这一点是纯观念艺术家不可比拟的。当代艺术家都在思考重回艺术的本体语言的问题,也许,技艺性艺术家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孟德武

  67年生于河北唐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分会员,中国雕塑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持有者。曾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系金工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研修班毕业。

作品列表:
《渤海春潮》入选浙江东阳国际木雕大赛,并被东阳市收藏。
《护海将军》入选第二届蓝色空间主题国际雕塑展,并获十佳创作奖。
《开天辟地》入选第三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并获一等奖。作品被河北曲阳收藏。
《神功》 入选第六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体育精品展。作品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
《和平来临的早晨》入选为纪念抗日胜利六十周年举办的“和平•繁荣”雕塑巡回展,作品由厦门和平广场和文联影视基地收藏,其作品小稿由长春雕塑艺术馆收藏。
《同心协力》入选2008奥运雕塑景观大赛,作品被制成三套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巡展。


郑智君 (君米)

1999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士
2004 任教于无锡江南大学
2005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硕士


参展
2007年7月 345°-上海新锐艺术大展 上海多伦美术馆
2007年4月 “物语”……2007新雕塑邀请展 北京汉植匠艺术中心
2007年4月 代号“逗你玩儿”——玖×玖当代青年艺术家陶瓷雕塑群展 北京798艺术区
2007年4月 “体验与对接”当代雕塑二十人联展 北京北航艺术馆
2007年3月 “雕塑与城市对话” 迎世博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2006年12月 第五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杭州中国美院美术馆
2006年11月 “灵感•空间”北航艺术馆首届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 北京北航艺术馆
2006年11月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展 北京中华世纪坛
2006年9月 北京东京文化交流展 清华美院红门展厅 中央美院通道画廊 东京艺术大学会馆
2006年8月 “空混”当代陶艺展 北京九点画廊
2006年6月“涅磐”雕塑展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
2006年4月 “惊蛰之约”新锐艺术家联展 上海惠生艺术中心
2005年8月 “新陶说”中国当代年轻陶艺家学术邀请展 广东省美术馆
2005年5月 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簪陶艺展 宜兴陶瓷博物馆
2004年7月 第一届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 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
2002年10月 2002中国佛山陶瓷博览会中国佛山国际陶艺论坛中国陶艺家作品展
2002年5月 第一届佛山国际现代陶艺邀请展 中国 佛山石景宜文化艺术馆
2001年7月 “单纯空间”中国当代女性陶艺展 中国 广东省美术馆
2001年4月 “八千年古陶之旅”2001淄博国际陶艺论坛及作品展 中国 淄博博物馆


收藏

2007年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2006年 浙江省美术馆
2006年 上海惠生艺术中心
2005年 《墟乐—古筝》 广东省美术馆
2004年 《墟乐—阮与琵琶》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
2002年10月 《墟语——JGW》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01年9月 《克隆时代》广东省美术馆
2001年4月 《石-碎形组合NO.2》淄博博物馆


林海东

男 1981 年出生 辽宁大连人
2006年7月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修班
2007年4月 新元塑-当代雕塑联展( 北京798大风画廊 )
2007年5月 越轨-环铁一线湘联展(北京)
2007年5月 环铁艺术城工作室开放展 国际艺术营开放展
2007年6月 《画里画外》入选上海惊蛰当代艺术展
2007年6月 《浑搭》纽约艺术画廊 北京
2007年7月 《大声展》广州 上海 北京 成都 (北京展被私人收藏)


  物质的反讽与精神的戏谑---林海东的雕塑 
  何铁生

  初见林海东的雕塑、装置时,我内心便为之一颤!那些层层叠叠堆积着的金光闪烁的小汽车、挺立着弯曲的生殖器的猫、以所谓“政治口号”为标记的不锈钢指路牌和整整几笼屉粉白嫰腻的馒头般的女性乳房等等作品,那么鲜活、夸张、颤栗、躁动并热烈地冲击着我!我很难用一两句话真实而准确地概括我身心的全部感受。

  林海东的艺术追随并反映着当代生活。而今天的当代生活又无不充斥着魔幻、贪赃、麻痹、木呐、浅薄和卑鄙的疯狂霉变。生活现实与艺术精神的支离破碎直白地强暴我们的平静和理想。这一系列变形的生存镜象每时每刻都加剧叠加与发散,凸现着物质膜拜的腐臭,梦境般浮沉在人与现实的精神荒原之上。

  符号化、异类或对平庸与丑态的自我放任正成为当下社会精神的一个重要表征。“80后”的林海东自然而然地在其作品中体现着这种既迅速成熟又永远卡通的一代对我们生存于其间的世界的强烈表述。这种表述是独特的,充满对实用主义物质化犀利的讽刺以及对集体主义无意识的无情嘲笑。只是他的艺术超出了其自身年龄的囵囿,没有对虚拟客观无休止的沉溺和对“果冻般”童年的反嚼,而是以他自己朴素的人生感受和审美判断进行着艺术与精神的垦荒,表现出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淡定和成熟。

  这是难得的作为。在艺术被物化、被异质的当下,在精神的自由与人的价值标准被以金钱为唯一衡定准则的荒唐社会语境中,林海东捕捉到了这种道德混乱与人本缺失之间艺术表现的亮点。性、玩笑、戏耍、体制的乖戾、网游、Hi、借记卡、口号和酒精等等不断闪现或被屏蔽的形象成为了他创作的主题与主体。

  他的雕塑《汽车系列之金字塔》中,那些高高堆积着的金色“小汽车”,头部生动、清晰地展露着一个个笑着的人脸,令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张面孔带有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清晰表征,而陌生的是它与我们与生俱来的视觉经验又格格不入;装置《画里画外》用一面凹凸镜折射又卡通又符号化的世俗生活的玩耍嬉戏、对无聊趣味的迷恋和“活着仅仅是活着”的另一类是非研判的奇妙表达。怪异而有趣,嬉哈之间陈示了精神的荒谬与行为的乖张。只是作者深入的艺术构思和敏锐洞察带给了这件作品一股扑不灭的鲜活而生动的魅力!


郭其鹏

1.1970年生于内蒙包头
2.1992年毕业于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
3.2004年毕业中央美院雕塑系助教研修班

作品说明:
《童子军系列》通过顽皮的儿童游戏,天生对武器的酷爱来反映成人世界的意识形态。


刘松田

男,河北保定人
1984年 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
1995–1999年 游学于美国,先后就读于MT. SAN ANTONIO COLLEGE OF CALFORNIA US, FINEART INSTITUTE OF SOUTHERN CALFORNIA US和 CRAFTONE HILLS COLLEGE US
2000 年 应邀赴新加坡参加国际冰雕展
2005年 赴欧洲考察
2005-200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班。
2007年 赴埃及考察。
现就读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班。


况枢锋


  1970年生于山东胶州,199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定居北京,从事油画、雕塑艺术创作。1999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山子从事艺术活动,多件油画及陶艺作品被国际友人收藏;2005年迁入北京索家村国际艺术营;2006年迁入北京通州嫘苑艺术区。


名称:《脸》系列之一


作品简评:

  脸,面对的是外部的复杂喧嚣的现实社会;脸,面对的又是人在“脸”的遮隐之下的自我的内在世界。脸,镜子般的映照出了现实文明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对立;映照出人在内在价值不断丧失之下,外在环境与自我内心深处之间的矛盾。

  一张不具个性的脸,简单随意的造型于适度的表现中获得了复杂的表述:可悲的、可爱的、虚假的、尴尬的、直面的、无奈的......;脸庞、嘴脸、面孔......。

  面孔抽离于人本身之外,便成了一张硕大的面具。相由心生,却又总能找到宿命的影子,人是这样、时代亦然。


包筱瑜

女,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院雕塑专业。工艺美术师。现居住北京。

参展情况:

2007年行走的云——宋庄嫘苑当代艺术展。
2007年女性艺术家联展 北京上上美术馆。
2006年作品《小淘气》、《冰糖葫芦》、《旅途》、《衬衣》北京“798”满仓十月艺术廊展出。
2006年作品《盛唐风韵》、《春去秋来》入选“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
2006年作品《衬衣》入选北京市第五届新人新作展。
2005年作品《对话》、《冰糖葫芦》入选北京2005“传统与现代—铸造城市文明”城市雕塑展(入选方案)。
2005年作品《旅途》入选北京市第四届新人新作展。
2003年作品《翔》参加“抗击非典奉献爱心”雕塑艺术“融入的共享空间雕塑生命” 展。
1998年 作品《楚魂》参加 浙江省根雕展。
1996年 作品《旅途》、《衬衣》参加中国美院毕业展。
作品《曦之爱鹅》、《浴》参加浙江省世妇会展。

2007’当代雕塑开放展
策展人: 戴卓群
展览时间: 2007-11-22~2007-11-25
展览地点: 中国.北京展览馆
参展艺术家:刘若望 王晓北 章华 王兴刚 李晓峰 钞子艺 钞子伟 邱启敬 郑智君 孟得武 林海东 郭奇鹏 刘松田 况枢锋 包筱瑜
展览前言:
2007’当代雕塑开放展做为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的特别主题展,由年轻新锐艺术策展人戴卓群组织策划,将于2007年11月22日至25日在中国.北京展览馆举行...>>>
下一页上一页2007’当代雕塑开放展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