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写意花鸟画七人展在正观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5-09-22 22:19:23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展评


“齐物见心——当代中国写意花鸟画七人展”参展艺术家和现场嘉宾合影

2015年9月22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策划,正观美术馆主办的“齐物见心——当代中国写意花鸟画七人展”在正观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的参展艺家有阴澍雨、许敦平、刘海勇、李云雷、李雪松、周午生、曹远平。开幕式后,参展艺术家、评论家、嘉宾等就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


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发言

应该说,在当下世俗和浮躁的环境中,沉下心来创作写意花鸟和举行这样的联展是一件不太容易,甚至不被人看好的事情。究其缘由,写意花鸟画历经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今人想要提升或超越非常难。传统花鸟草木寓兴传神,观物取象以写逸趣,凝聚了写意精神的神髓。写意花鸟画的当代拓展,更将中国传统画论中“造物”、“造化”的理念,与西方哲学对于“万物”(universe)概念的阐述相融合,增益与丰富了传统笔墨物象的内涵。


策展人于洋发言

此次展览汇聚了当代中国写意花鸟南北画坛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70一代主流画家群体。他们既是花鸟画艺术的实践者,也是当代中国画的思考者。他们的作品或在造化自然的古典精神中寻觅现代表达的可能,或将视角投向花鸟生命的盎然机趣与精微妙谛,或聚焦于现实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或关注青年一代的自身体悟与生存状况。

评论家王春辰发言

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将绘画题材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宣和画谱》亦单设“花鸟叙论”,言“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而元代以后的文人写意绘画则诗意地发展了花鸟画的“寓兴”传统,缘物言志寄情,使花卉禽鸟题材成为中国画的重要母题。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在题材门类和风格流变中经历了整合与拓展,涌现出了几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花鸟画大家。


参展艺术家代表阴澍雨发言

写意花鸟画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向,先是清末民国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皆以花鸟画名世,使这一画科地位空前提升;后是世纪中叶以后花鸟题材与写意文脉的一度缺失和断裂,又使其落入低谷。直至近二三十年写意精神与重返自然的价值回归,才使画坛重新关注写意花鸟艺术及其对于当下的文化价值。作为70一代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花鸟画家,许敦平、阴澍雨、周午生、李雪松、刘海勇、曹远平、李云雷诸君正是在传统根基之上,在其笔下春花与冬竹、夏荷与秋瓜的故园风物之中,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个体心性与时代趣味。


阴澍雨-沂山风物组画

写意花鸟画重在面对自然物态时的写其意,见其心。通过物象生机的呈现,生拙、润涩、收放之间,“见心”是其要害,亦是其难度。花鸟画写生难在兼顾笔墨造型的塑造与物象表现的“传神”,亦难在通过深入体验造化的过程而反证于自然造化。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笔墨与媒材的认知程度,决定了画者的态度与艺术面貌。究其深层原因,对于笔墨范式的认知成为核心问题,如果继续沿着百年以来流行的趋新避旧的社会进化论思路,则对于既有范式的破坏与创新永远是合法的、更有价值的;但如果站在艺术本质属性的角度,一个十分清晰的现实是:传统范式的永恒性及其可能被激发出的当代性,才最值得探索、深掘与生发。

曹远平-荷鱼图

本次展览包含了中堂、楹联、条屏、小品、横披、扇面等画幅形制,藉由一种具体的、精细分类的、精英群体的风格展示,把握切实而具体的问题,呈现一个当代中国画史的典型性切片。由是,我们力求回避或祛除某种玄虚、空泛、囫囵吞枣式的“泛传统”论,并希望藉此有助于恢复我们对于一种深远而可持续的传统的感知力与鉴别力。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现场中奖观众与艺术家合影


观众欣赏作品

李云雷-花性也清孤;风云对联

李云雷-绿沙发上的朵朵;孤游

许敦平-山行所见

研讨会现场

展览现场

周午生-嘉蔬

阴澍雨-沂山风物组画(之一)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