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聚焦“当代艺术的观念性”

时间: 2015-04-19 00:36:39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展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主持沙龙

4月1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沙龙第二回——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在798北京悦•美术馆举行。沙龙围绕“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展开讨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主持沙龙,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李天元、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雕塑系副主任李鹤和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李德庚在沙龙发表演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李天元

沙龙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李天元以艺术实践者身份首先发言,他认为在被各类信息充斥的今天信息是平等的、需要被综合的,而真实的自我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最需要体现的。个体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表现差异并不是过分自我认知的体现,恰恰相反,只有真实的反应自己才是对世界的客观了解。

在各类大师层出的今天,艺术家首先要做到的是“站起来”而不需要“跪着”,在思考的层面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李天元在提到“雷同”这个问题时说到,雷同的出现是一个社会问题,展现的雷同归根到底是观念的雷同。从这个角度上讲,发现自身最为真实的一面才能避免雷同的产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

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论题的提出者对“当代性”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性不在于材料和技巧,更多的是概念上的当代性。这是一个传统艺术复兴的时代,对传统艺术理念、甚至技法都非常重视。作为希望通过作品反映思想性的艺术家,对艺术自身的思考和对艺术史本身的思考可能会更有效的表现艺术理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李鹤

雕塑系副主任李鹤认为,作品的雷同是由于表现性和观念性的雷同共同造成的。真正的观念性是用心的表现,用心的艺术作品就是具有观念的。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李德庚通过对大、小实际案例来展现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并提出“re-propose”的观点。李德庚认为,新的作品有时候并不需要完全推翻原有的设计样式,完全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重构,更多的时候是需要艺术家重新解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李德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沙龙”旨在促进青年教师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以此激发青年教师学术敏锐性,形成多学科学术交流的常态化。本次沙龙特意选择在校园外进行,其目的是为了让学院思想走出院墙,与活跃的当代艺术形成对话。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