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自然之名:一次策展与艺术史的实践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10-21 09:18:20 | 文章来源: 浙江在线-美术报

观众被展出的画作吸引。 泱波 摄

观众被展出的画作吸引。 泱波 摄

观众被展出的画作吸引。 泱波 摄

将策展课和艺术史课结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模样?

10月10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的“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邀请展”给出了答案。

在开幕之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大四学生卢赟给我发消息,说这个展览是全班同学一起“帮忙做的”,想邀请我去现场。我很好奇在校大学生“帮忙做的”展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如期赴约。

到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我才知道事情的缘由。这个展览其实是一次实验性教学活动的成果。今年春天,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开设了“西方艺术史研究专题”和“艺术管理与策划实践”两门课程,授课的两位老师杨振宇与吕澎建议,将风景与山水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将策展与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一个展览及其相关的活动,来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

两个班一共有40位学生,两位老师根据展览组织分工的要求,将这些同学分为策展、财务、推广、编辑、展物、设计等几个小组的成员,每个小组由一个组长来负责。听听这个分工,就能想见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有着丰富策展经验的吕澎老师在展览前言里也说,“的确,由于有限的教学时间,以及过程中的变化,同学们遭遇着不同的问题:艺术家的选择,美术馆的确定,预算的现实性,等等。当然,展览的主题,活动内容,进入操作层面各个方向的沟通,如此等等,总之,问题多多。并且,对于同学们来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新问题,与想象中的情形出入不小。”

在开幕式之前,我在美术馆旁边的咖啡厅里见到了卢赟。小伙子看起来有些疲惫,打完招呼就把自己重重地摔进沙发里,我问他:“展览不好做吧?”卢赟无奈地摇了摇头,大倒苦水:“我在宣传组,其实还好。策展组才是最困难的,我看他们的组长头都大了!”卢赟说,分组依据的是自愿原则,一个小组四五个人,首先确定的是最为重要的策展组,其次再按需分工。让我诧异的是,这些成天和文字打交道的史论系同学们,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去工作最为轻省的编辑组—负责展览画册的制作,却对其他需要繁琐的流程、需要跑前跑后的小组更感兴趣。最后不得已,老师指定了进编辑组的人员,于是大家开始分头行动。从春天忙到秋天,连暑假都在为展览奔波。

在展厅现场,我找到了卢赟口中“头都大了”的策划组组长刘乙仕,他负责总体工作的协调和沟通。他坦言,“其实细碎的问题很多,但我们都克服过来了。我们学院一直倡导的都是‘思想’和‘行动’两条腿走路。我们这两个专业虽然倾向上不同,但我们能组成一个团队,就说明我们都共同认识到无论是策展也好,做研究也好,都不是独立的、绝对的。我们可以在研究上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在展览上面获得收获。”

展览内容的敲定、展览场馆的改变、联系艺术家、设计海报……每一道任务都如一个关卡,有顺利也有障碍。无论是按部就班或是手忙脚乱,亲手实践都是最好的学习。在开幕式之前,我看到了特意穿了正装的现场引导员,看到了签到台后全体起立微笑相迎的工作人员,还看到了在埋头修改画册上一处小错误的同学们。杨振宇说,这是一次开放式的实验性课程,从一开始的细节到最后的完成,都尽量让同学们自己去完成,教师很少干预,只在关键的地方提醒一二。

在开幕式上,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承志,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等人都对展览的最终成果表示了肯定和鼓励。他们说,这次展览不仅为大家提供了新的观看方式和审美体验,也开启了一种新的美术教育模式。

这次展览汇集了张友宪、焦小健、周京新、郑力、林海钟、丘挺等4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所有的艺术家的沟通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没有事先打招呼。结果让人欣喜:除了一位艺术家最后由老师出面解释,其他全部都是学生自己去联系的。杨振宇表示,这次展览在学术上的意义和教育上的意义是相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很少有机会将学术性的问题当作一个团队性的活动来做,这次展览正好是一个契机。它不纯粹是一个操作的问题,还需要学术的判断,比如如何选择艺术家,如何展示艺术家,在展示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问题。同学们要处理很实际的问题,这就要调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比如和艺术家打交道,有些艺术家个性很强,怎样和他们对话、解释,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锻炼非常大。“这个课程已经从教室内远远延伸到课堂外部,他们表现得很优秀,我们刚开始还担心他们会解决不了,但结果他们都有自己的了解、掌握和推进的处理方式。他们不仅和作品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和作品背后的艺术家们打交道,知道艺术家是如何做作品、如何来展示作品、对待作品的心态等等。他们会面对具体的艺术家,去理解他们的作品,这是最重要的。”

同学们给这次展览确定了3个学术目标:第一,揭示中国当代风景画与山水画所身处的新的语境,以及其本身在艺术史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第二,考察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自然”的问题上的艺术思考以及在此之下的创作状态;第三,在对自然(具体到“风景”与“山水”)问题的研讨和反思上有所推进,并且能对于更多当代艺术家在风景画与山水画的思考和创作有所裨益。

在展览的陈设上,并没有对山水画与风景画作过多人为的割裂。在展览当中,既有面貌较为典型的传统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展示,也有当代艺术家在自身的创作中以自然的名义提出的新问题,展现的是在当代语境产生的新困境、新焦虑和新思考。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