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张文新的写实油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26 11:01:31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家》

文/邵大箴

油画作为纯粹的艺术在中国传播,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20世纪初,当西方艺术走向现代主义道路、冷落写实艺术时,欧洲的古典写实油画却受到中国大众的青睐。其实,画界虽有力提倡现代主义艺术的声音,但处于大变革过程当中的中国社会,因需要用艺术作为启迪大众智慧、推进改革的手段,仍然选择了雅俗共赏的写实主义油画。中国艺术界的仁人志士认识到,写实油画对现实、历史和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它语言中包含的力和美,是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益的补充。中国几代油画家从李铁夫、徐悲鸿、刘海栗、颜文梁到吴作人、王式廓、胡一川、董希文、罗工柳、艾中信,到高虹、詹建俊、靳尚谊、何孔德以及本文将要评述的张文新等,都孜孜以求地为传播写实油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经历了一段坎坷的历程之后,写实油画不仅在中国已经扎根,且取得丰硕的成果。

张文新1948年投奔解放区的华北大学;1949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55年他被选送到由苏联画家康•马克西莫夫主持的“油画训练班”学习;之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创作,深入研究油画艺术的魅力,有许多成功的创新探索,成为中国油画界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张文新更坚定了自己的艺术信念:写实油画有广阔的前途,走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在美国期间,他没有停止中国题材的美术创作,更没有忘记自己振兴中国油画艺术的宿愿。90年代中期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题材上,不断回国写生并有不少新作问世。新世纪开端,张文新在内心酝酿已久的创作题材,提示他必须回到培育他艺术生命的故土,他毅然回国,目前他在北京勤奋地从事艺术创作。张文新在油画艺术中讲究生动的“书写性”,画中的对象不仅富有内在的动感,而且还体现出艺术家对其独特美的观察与表现。他的画中不论是写实的人物形象,还是背景上含有写意的山峦、树枝,在造型和色彩语言上都有舒畅的流动感。

他创作了一系列形神兼备的当代知名人物肖像,如《周广仁在练琴》(1962)、《卫天霖》(1973)、《陈景润》(1979)、《戈沙》(1982)、《曹禺》(1983)、《盛中国》(1986)、《柔道冠军唐林》(2000)和一些普通人的肖像如《练琴》(1976)、《穿黄毛衣的滨力》(1980)、《克瑞斯汀》(1997)、《简妮佛•李》(1999)等。他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表情,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他说:“画肖像必然要涉及这个人物的自然特征,社会的、历史的印记、心理状态以及或许只有短暂闪现的表情”。他笔下的人物有吸引人们视觉观赏的“瞬间感”,又有耐人寻味的“持久感”,即体现人性本质一面的特征。

他的作品中诗意和音乐节奏感无所不在,即使在2004年他受一张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照片启发创作的《悲歌》,其悲壮的基调鲜明的渗透在造型与色彩之中,犹如一首壮烈的音乐史诗。总之,张文新笔下的创作或具有震撼人心的史诗性,或富有抒情的美感。他认为,油画的民族风采或民族气派,主要表现于精神,而不在表面的形式。基于这种认识,他至今仍然精力充沛的发掘写实油画的表现力,追求自己油画艺术的完美。

 





张文新艺术简历

张文新,天津市人。

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系。1946年后为北京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从事巨幅军史画创作,如《巍巍太行》1979年获文化部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一往无前》等陈列于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1987年赴美国讲学并举办画展,成为美国油画家协会大师会员、丹佛美国艺术家会员和奥克拉荷马西部艺术国家学院客座画家。他的作品在美国多次获奖,作为大师会员在美国油画家协会11年连续获人民票选奖10次,曾出版有限印刷油画4种,在美国十多个州博物馆、研究所和画廊举办过30余次个展和联展;在亚利桑那的斯卡思德美术学校丹佛美术学校和怀俄明的杰克逊学院教学。他的艺术在美国受到高度评价和普遍欢迎。

特别声明:本稿件未经艺术中国网站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