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1812年,透纳(JMW Turner)将两道黑白交错的圆弧呈现于世人面前、并命名为《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彼时的观众无人对此揶揄,英国风景画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艺术的发展并非在于艺术家何时创新,更在于公众何时接受这种创新。
理查德?隆(Richard Long)
《走出来的线》(A Line Made by Walking)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理查德?隆(Richard Long)身上。1967年,22岁的隆创造出第一件地景艺术作品《走出来的线》(A Line Made by Walking):一条因来回踱步而在草地上形成的痕迹。年少气盛的他问观众能否做个交易:如果你愿意想像并感受一下这件作品的诞生过程,我就向你展示如何依靠你的身体在任何地点、用任何材料制作雕塑。
幸得观众买账,理查德?隆(Richard Long)才可在后来的四十载中行至更远,并且有了此刻正在泰特英国美术馆(Tate Britain)举办的回顾展《天与地》(Heaven and Earth);而隆也以80多件代表性作品,包括摄影、雕塑、墙绘、文本及印刷品等,来兑现当初对观众的承诺。
隆早期的作品静默空灵,有种“希言自然”的惶恐,更多则是出于对自然的敬意与尊重。不像同时代的很多地景艺术家,隆从未大兴土木,他所留下的,通常是简单的标注与痕迹,“单纯”在这里不仅是作品形象,更是背后清晰坚定的力量与信念。
理查德?隆(Richard Long)慢慢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使文本成为创作的另一元素。在2001年的作品《俄勒冈》(Oregon)中,他便以“日出而动/日落而止”(Moving by day/ Resting by night)作为文字起始,以“正路之行/失足之举”(The walk as A True Path/ Some False Moves)为结尾记录了15天的行走,如此的描述与其关乎行走,不如说更关乎生命本身。
《白水线》(White Water Line, 2009)
除了图像和文字,理查德?隆(Richard Long)的另类创作,是将自然世界的物体直接运送到文明世界的美术馆:雕塑馆中铺陈着六件大型石头装置,每一件重量为2到8公吨,分别由燧石、板岩和玄武岩组合成为不同的几何体;泥浆喷泼拍打的墙绘成为展览主题的最佳诠释,自上一泻而下,天与地、灵与肉、心与意的结合冲撞在泥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尼采曾说“真知行中摄”,这无疑是对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及其作品的点睛注脚,从第一次在英国乡村偶然的行走至今,隆的足迹已遍布全球各地,他说行走可以“听取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回音”,这份悠然与从容,或许正是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始终处于英国艺术界前沿的原因。
展览时间:2009年6月1日——2009年9月6日
宋立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