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次搞了波“大”的,2017美国惠特尼艺术双年展拒绝华丽的平庸

时间:2017-05-12 11:15:28 | 来源:典藏杂志

资讯>国际>

Installation view of Whitney Biennial2017 (Floor5),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rch13-June11,2017. Photograph by Matthew Carasella

自从2015年春天惠特尼美术馆从纽约艺术地图上相对保守的曼哈顿上东区,搬到开放、新潮的肉食加工区(Meatpacking District)以来,举办的展览质量之高有目共睹。今年3月,由两位年轻的亚裔策展人Christopher Y. Lew和Mia Locks组织的第78届惠特尼美国艺术双年展,在向媒体和公众开放之初,就获得了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的好评。

相比上一届(也是最后一届在旧址举办的)双年展,这一届不仅展示空间宽敞许多,参展艺术家的数量也大大减少,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舒适的观展体验:作品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既有自由呼吸的空间,也相互佐证呼应,交织出一个完整的展览语境。

双年展上的政治

电梯门在五楼展厅前打开,迎面而来的主题墙上,2017年惠特尼双年展的策展前言一目了然,三百个单词不到的文本,没有华而不实的问题与喋喋不休的理论,策展人坦言他们仅仅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艺术家“对某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做出文化上的深刻思考与观照反映。”

Postcommodity, still from A Very Long Line,2016. Four-channel digital video, color, sound; looped. Courtesy the artists

呈现每一历史阶段的美国当代艺术群貌是惠特尼双年展(一度曾为年度展)自1932年创办以来的传统,贯穿这个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展览品牌,既简明直白,也极容易流于肤浅宽泛。而在本届的双年展上,观众能够看到的是策展人尊重艺术家、让艺术品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观众共鸣的良苦用心。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现实下,对于任何注重时代精神与“时效性”的展览而言,“政治”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本届惠特尼双年展上也充满了以政治事件为主题、以针砭、隐喻或者反讽为手段的作品。美国艺术家组合“Postcommodity”2016年创作的影像装置作品《一条很长的线》(A Very Long Line),在一间方形小展厅的四面墙上投影着似乎是在飞速行进的车厢里拍摄的篱笆墙,令人有置身于樊笼中的窒息感;而当观众了解到这排篱笆正处于历来充满了争议的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之后,就更加明确了艺术家针对新总统的移民和边境政策作出回应的意图。另一件在一楼大厅尽头小展厅中的装置作品《人物地面:超越白色区域》(Figure Ground: Beyond the White Field),涵盖了移民、种族、个人权利等多个问题。

 

Installation view of Rafa Esparza, Figure Ground: Beyond the White Field,2017. Whitney Biennial2017,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rch13-June11,2017. Photograph by Matthew Carasella

来自洛杉矶的艺术家Rafa Esparza则用从加州运来的三千多块土坯砖砌了一圈围墙和地面,营造出史前居民遗迹一般的内部空间,并邀请了五位艺术家提交作品,其中Beatriz Cortez用黑色的火山岩在展厅中间垒起了一座小型的尖塔,Dorian Ulises López Macías拍摄的墨西哥青年男子肖像照片提示着观众当前敏感的非法(或称无证件)移民问题悬而未决,而Joe Jiménez的声音装置需要观众将耳朵凑近砖墙上的缝隙,听见一个男声的耳语“我们中一些人的身体总是受到攻击。”

难能可贵的是,策展人并没有为了保持“政治正确”而牺牲参展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届双年展上与政治有关的艺术并非口号式的简单粗暴表达,而是经过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由策展人解读与呈现出来的。所谓生活处处有政治,一些并不带有明显政治标签的作品在细细体会之下,也能让人与时下的社会现实作出联系和对应,不得不佩服策展人的洞察力。

绘画的力量

艺术家选用的媒介新旧与观念的前卫和保守之间,并不全然划等号。一件使用了最新科技的作品可能在创作观念上依然落于窠臼,而一件以传统材料为媒介的作品,一样可以传达全新的当代观念。这一届惠特尼双年展上出现了大量的绘画作品,手法与材料虽然传统,然而内容主题却直指当前的社会矛盾与危机,不仅没有落后与陈旧的气息,反而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Installation view of Henry Taylor, The4th,2012-2017 and THE TIMES THAY AINT A CHANGING, FAST ENOUGH!,2017.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courtesy Blum & Poe, Los Angeles/New York/Tokyo. Whitney Biennial2017,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rch13-June11,2017. Photograph by Matthew Carasella.

美术馆六楼的展厅在主要位置陈列了非裔美国艺术家Henry Taylor的大型绘画作品,以同种族的非裔美国人为表现对象——在自家后院烧烤的男人,身后有一匹黑马的女子,手持鲜花、背上长出翅膀的夫妇等等。而一幅看上去甚至带有一丝装饰意味的、由大片高纯度色块组成的作品,其实是去年发生在明尼苏达州的警察枪杀非裔美国人的事件,由被害者女友当场拍下的视频被放到网络上传播以后,引起了广泛社会的关注;转化在Taylor的作品中,看不到明显的暴力迹象,反而赋予了受害者圣徒般的尊严。

与Taylor作品交互陈列在同一个展厅的,是现居布鲁克林的摄影艺术家Deane Lawson所拍摄以非裔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摆拍照片。两组作品形成有效的对话与互文:Lawson的照片似乎捕捉了日常生活的琐细,其实带有超现实的隐喻,而Taylor的作品看似经过艺术家的简化与处理,却在情绪与氛围上极度真实地还原了生活。

 

Carrie Moyer, Glimmer Glass,2016. Acrylic and glitter on canvas,96 x78 in. (243.8 x198.1 cm).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courtesy DC Moore Gallery, New York

双年展上其他的绘画作品中,Carrie Moyer的抽象作品和Shara Hughes的风景绘画色彩明媚,给人暂时的纯美清新感受,也让观众理解为什么绘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媒介历久弥新。现居阿姆斯特丹、已经88岁高龄的美国艺术家Jo Baer在2009年之后开始将具象的元素引入自己的作品,生命不息,创新不止。Frances Stark在八幅大面积的画布上用油画颜料、丙烯、墨汁等综合材料,绘制了美国后朋克摇滚音乐家Ian Svenonius的著作《现在审查!》(Censorship Now!)以及自己的批注,是绘画作品也是观念作品,充满政治敏感性和火药味,是双年展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John Divola一组题为《被遗弃的绘画》(Abandoned Painting)虽然是摄影,却表现了废墟中被遗留在墙上没有带走的绘画,既感伤又富于诗意。

 

John Divola, Abandoned Painting B,2007. Inkjet print,44 x54 in. (111.8 x137.1 cm).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courtesy Maccarone Gallery,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 and Gallery Luisotti, Santa Monica, CA

传统的绘画作品很多时候被当代策展人所忽视,无缘进入双年展这样的大型展览,本届惠特尼双年展策展人对绘画作品的关注和囊括,无疑体现了他们开阔的艺术史视野和不为陈规束缚的勇气。

无效抗压与其他作品

Shara Hughes, In The Clear,2016. Oil, acrylic and dye on canvas,68 x60 in. (172.7 x152.4 cm).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courtesy Rachel Uffner, New York

惠特尼双年展向公众开放的第一天正值周五,闭馆时间为晚上10点,大约8点多的时候五楼展厅纽约艺术家Dana Schutz的布面油画作品《敞开的棺材》(Open Casket)前忽然有一阵骚动,原来是几位年轻的艺术家排成一派,试图挡住墙上的作品和标签。《敞开的棺材》所表现的是1955年被种族主义者残忍杀害的非裔美国少年Emmett Till,在葬礼上于敞开的棺材中露出面目全非的头部,少年的母亲坚持以这样的方式向全社会宣告非裔美国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一事件对1960年代美国的人权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Schutz的作品并非完全写实,而是以强烈的表现主义笔触描绘了这一充满挑衅的形象。

惠特尼双年展上抗议Dana Schutz作品的年轻艺术家(摄影/漆漆)

其中一位抗议的年轻女孩向笔者解释:“这是一位白人女艺术家用这样的题材搏出位。”这显然伤害了非裔美国人群体的感情,她表示美术馆应该将作品从展览中撤出,艺术家需要道歉,如果作品售出,所得必须捐给慈善机构云云。我问她是否与艺术家沟通,她如何判断艺术家仅仅是以这样的题材搏出位,而不是真正地批判这一历史事件?女孩则不置可否。而未出口的问题是:如果是一位黑人艺术家,不是“白人女艺术家”画了这样的题材,创作动机就一定纯正了吗?从艺术家的言论与创作自由来说,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似乎与自身的肤色无关。其实惠特尼双年展上的示威抗议并非新鲜话题,从创办伊始至今就不曾间断过,从饱受争议的1993年双年展到2014年艺术家组合Yams Collective退出展览,各自有着清晰的政治诉求。

与这场无效的抗议相似,双年展上也有一些在笔者看来内涵苍白无力的作品。艺术组合“占领美术馆”(Occupy Museums)利用五楼展厅显著位置的一整面墙展示艺术家欠下的债务(Debtfair),却不免有点虚张声势,以艺术与资本之间的矛盾来批判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也有着隔靴搔痒的无奈。芝加哥艺术家Pope. L(原名William Pope. L)用2755片博洛尼亚香肠制作的大型装置,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另外,六楼展厅中纽约艺术家Jordan Wolfson的VR作品《真实暴力》(Real Violence)邀请观众带上视听设备,观看长达90秒的一段视频——艺术家在纽约街头残忍地用棒球棒殴打一名男子,背景声音是希伯来语的祈祷。虽然知道视频中的“男子”是动画模拟的结果,但这件作品因为过分地展示令人不适的暴力画面而在社交媒体上引起注意。

两年后的反思


Installation view of Frances Stark, Ian F. Svenonius’s“Censorship Now” for the2017 Whitney Biennial, Spread1 of8 (Sincerely),2017.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courtesy Gavin Brown’s enterprise, New York. Whitney Biennial2017,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rch13-June11,2017. Photograph by Matthew Carasell

2014年笔者曾以《失望中的希望》为题目撰写过第77届惠特尼双年展的展评,当时是在旧馆中举办的最后一届,馆方邀请了三位外来策展人,以每人负责一个楼层的方式,举办了一届热闹却乏善可陈的双年展,彼时参展艺术家人数几乎为这一届的两倍。本届拒绝部分大型展览华丽外表掩盖下的平庸,以敏锐的眼光、包容的态度,紧扣时代的脉搏,呈现63位美国当代艺术家(其中男女艺术家人数几乎相等),在动荡变化的时局中对自身、他人以及社区、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正如双年展策展人Christopher Y. Lew在新闻通稿中所说:“在我们的调研和旅行中,我们往往对最近发生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领域的动荡展开激烈的讨论。这已经成为我们和美国以及国际上的艺术家、策展人、作家和其他文化生产者见面时不可避免的话题。”另一位策展人Mia Lock补充:“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参展艺术家提出关于自身与社会、以及两者之间如何交叉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滤镜下生存和思考?这些问题又是怎样、在何处被我们所忽略了?”

这,也正是当前所有艺术家亟待寻求答案的问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