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住宅:回顾1945年之后的建筑与生活——纯粹的想象力

时间:2017-05-08 16:02:18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国际>

 

藤本(Fujimoto)的NA住宅,摄于2010 图自:Iwan Baan/Katsuhisa Kida/Fototeca

伦敦巴比肯艺术画廊(Barbican, London)坐落在几块树干形的椭圆状水泥柱之中,画廊对面的建筑拔地而起。其中一部分是一系列轮廓鲜明、漆成白色墙体的盒形建筑群,而另外一座建筑则是用烧焦的木柱与抹得不均匀的灰泥搭起的“空中小屋”,屋体看起来摇摇欲坠,仿佛是由暗夜里的精灵建起来的屋子。抛开别的不说,日式建筑为房屋设计所赋予的纯粹想象力已经足够令人耳目一新。

“野草是种很奇妙的东西”,已故的日本建筑家菊竹清训 (Kiyonori Kikutake)曾如是说道, “因为它们有力地表现了纯粹的生命力,”而这正可以作为巴比肯艺术中心的展览所秉承的箴言。毕竟,在拥挤而充斥着硬质墙体建筑的日本城市之中,这些房子见缝插针般地矗立着,正如那杂草一样,展示着勃勃生机,执拗,奇异与迷人的特质。

藤本(Fujimoto)的NA住宅另一个角度

日式建筑诞生于严峻的条件之下——战争的摧残及其带来的贫困,时常发生的地震,地形地势的劣势。他们通常还会给自己一些挑战,有些住宅的房间被庭院所隔断,以至于从一个房间走到另外一个时,你不得不置身室外;原本早已狭窄不堪的场所还会留出不必要的空间;有些房屋甚至对人们在住宅隐私度、舒适度、惬意、家庭生活、美观和宜居的正常期望方面也刻意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不过这种精心安排并没有完全阐明理由。

这就是建筑设计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2011年的建筑作品“NA 住宅”:几块平板构架而成的爬梯式结构之上是74平方米的生活空间,以近乎完全透明的方式向屋外的街面展示了内部的生活状态。同时展出的还有当前著名的日本当代建筑师伊东丰雄(Toyo Ito) 早期的几部作品,建筑展图录上这样写道:那时的几部早期作品体现了他对建筑物“潜在的无用感,不舒适感,不协调感”的探索。

山下和政 《脸屋》

日式建筑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对比强烈的极端式风格:有藤本壮介“NA住宅”的开放式设计,又有伊东丰雄“U”形混凝土住宅的内敛式构想——后者的“U”形建筑是伊东为其刚丧偶不久的姐姐所设计的居室;有意图打破居室与街道间界限的设计,也有致力于构筑隐私壁垒的设计;有轻盈纤细的结构,也有厚重如巨石般的建筑;有高雅的设计,也有刻奇的审美;既有避免外露传统形态上的门窗的建筑,又有山下和政(音译,Kazumasa Yamashita)位于东京都的建筑作品“脸屋”(Face House),这栋屋子刻意将门窗分别以“嘴巴”和“眼睛”的形式向外展露无遗,体现了硬质金属,童趣图案和积木玩具元素的搞怪式搭配。如果一提起日式建筑,你却只能想到它的精美与深刻,就不免会为其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后现代化风格的突破而感到惊讶。

同样地,如果你总是把和风建筑与亲近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当地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风格都趋同于东京及其他大都市的现代化景观,觉得工业金属和混凝土还是当前备受欢迎的建筑材料,也会同样为它的突破与创新而惊呼不已。当然也有例外:残缺美来自于人们早已熟知的美学概念“侘寂”,通常以不规则的石子与摆放不稳的陶瓷来展现其魅力;而眼下人们也对现代都市匆匆建起的空间物体上体现出的人工自然投以兴趣,这些建筑看似普通,却也具有凌乱美感——你很难在这两者中建立起过多的联系。

无独有偶,这些具有“野草”特性的建筑往往独具魅力。日本建筑师东孝光(Takamitsu Azuma)在1966年为自己和家人所建造的“塔之屋”(Tower House),既可以说是颇具特色的微型城堡,亦是从弹丸之地拔地而起的混凝土制塔楼式住宅,冷却熔岩般的斑驳墙壁上挂着的,是布谷鸟钟和略带违和感的镶框挂画之类的甜美装饰。另一件用报纸包裹外表的设计作品同样别出心裁,装点着建筑艺术展。建筑师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通过在地面凿洞,再往洞中注入混凝土,待模型铸成后搬离地面,利用这样的工艺将造就出一栋多凸起形态的建筑。他所设计的这种住宅与餐厅坐落于山口县,目前尚未建成。(来源: The Guardian作者: Rowan Moore编译:付文韬)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