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争议与荣耀背后的不凡愿景

时间:2017-04-13 12:47:45 | 来源: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朱洁树

资讯>国际>


扎哈·哈迪德

2016年3月31日,首位荣膺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因心脏病逝世。一年之后,一场名为“实验永无止境”的展览来到中国香港。也许大多数人曾有机会从一两座建筑中觑见扎哈的风采,但更多时候,她的光辉始终笼罩于声明与争议的云雾之间。

“我从经验得知,没有研究和实验,就不会有重大发现。通过实验,你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收获远远超过你所投放的,我认为这就是最教人兴奋的地方。我相信实验应该永无止境。”扎哈·哈迪德曾经这样说过。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迈阿密一间医院因心脏病逝世,享年65岁。

在她去世一周年之际,一场名为“实验永无止境”的展览在香港ArtisTree举行。据说,这是她生前就参与筹备的展览,先是于去年年底呈现于伦敦蛇形画廊,而今来到了中国香港。说起来,香港是扎哈的福地,她的“山顶”(1982-1983)计划给她带来了首个国际性的奖项,尽管像她很多项目一样,这个设计最终没有建成。


世界(89度),1983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在早期一直不为人所接受,直到最后,关于她的建筑风格,依然饱含着巨大的争议——就在她去世之前不久,她的东京新国立竞技场方案,因为耗资巨大、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理由遭到日本建筑师联名抗议,即便工作室愿意反复修改方案,最终依然遭到了否决。

她是首位荣膺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师,直至6年以后,SANAA的妹岛和世携手西泽立卫共同获奖,才稍许缓解了她的孤单。作为一名出生于伊拉克的英国建筑师,她在男性一统天下的领域,成就了自己的地位,而她张扬独特的建筑风格,却也为她收获了“女魔头”的称号。

很多人会说,扎哈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但在参数化设计领域,她这些极富流线型特征的建筑的确是这一技术实践的最佳范本。


十九世纪博物馆,伦敦,1977-1978(局部)


十九世纪博物馆,伦敦,1977-1978


大都会,1988

对于一度热衷明星效应的中国建筑市场,扎哈也曾经是备受热捧的人物。扎哈涉足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项目是广州大剧院,在中国,扎哈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她与SOHO中国合作的一系列商业办公建筑。此外,于2014年完工的南京青奥中心也是出自扎哈之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他们曾有机会从一两座建筑中觑见扎哈的风采。但更多时候,她的光辉始终笼罩于声明与争议的云雾之间。也许只有走入展览现场,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凝视扎哈·哈迪德的亲手描绘,才更能体会她不凡的愿景。

即便抛开建筑师的身份,作为艺术家的扎哈,同样是令人钦佩的。她善于运用绘画和素描展现自己澎湃的思潮,以抽象手法和拆解分裂作为探究和想象建筑项目的工具,因此,她探索的过程,形成了一幅幅极具风格化的艺术作品。


荷兰国会扩建部分,海牙,1978-1979


大型建筑,特拉法加广场,伦敦,1985

“山顶”构思的是香港群山之中的一个休闲会所,当时吸引了全球超过1700个参赛者,收获了539份竞赛作品。最终,年仅33岁、从建筑学院毕业仅有五年的扎哈·哈迪德获得了桂冠,她的设计忽略了比赛的大部分要求,却以超乎想象的能量让评委大开眼界,乃至在争议中获得最终奖项的垂青。评审团如此评价:扎哈选择了20世纪至上主义哲学作为设计的参照,将其转译成一件既富有原创性,又充满创造力的当代设计作品。

扎哈“山顶”项目其中一张设计图而今已经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图像。她花费大量的篇幅呈现城市景观的光怪陆离,在画面接近于边缘的部分,隐藏着她的设计。对应山脚摩肩接踵的群楼,她的设计宛如一把切断山体的尖刀,在夷平的基地上俯瞰整座城市。从山体挖出来的岩石,打磨抛光之后作为房间内的人造山体,变成建筑的一部分。


山顶,香港,1982-1983


扎哈给撒切尔夫人讲解山顶俱乐部方案

山顶项目因为发展商失去了会址而最终未能建成,此后,扎哈·哈迪德经历了漫长的“纸上建筑师”的命运,直至1993年德国的维特拉消防局建成,这是她的首个建成作品。本次展览特别令人动容的一点,就是它将焦点集中于扎哈在首个建成项目之前的大量作品,以及甚少面世的速写。这些她曾不计后果醉心描摹的手稿,在现在看来,同样是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在她的参数化设计理念没有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球化市场宠儿之前,这个展览或许是更能体现扎哈·哈迪德对于世界的愿景,揭示了她进行空间配置和解构现实的方式和思考。

扎哈是非常骄傲的建筑师,据说,曾经有人质疑她的设计丝毫不考虑与当地环境相协调,扎哈直截了当地怼了回去:当周边环境是垃圾,我也要与它相协调吗?


大乌托邦,白色,1992

现场展示的,包括她早期对于建构主义、至上主义和俄罗斯先锋派的解读和分析,通过展览,我们见证了马列维奇的影子如何消隐在扎哈自己的碎片色彩之中。我们或许能够部分地理解她的超越凡俗的设计并非无中生有,恰恰是对于后现代城市生活的回应和抽象化的提升。


俄罗斯苏联先锋派,速写及草图,1992-1993

在展厅的尽头,还有一个VR体验区。通过虚拟实境,观众被引领着进入她所创造的参数化的世界。

或许,我们今日在展厅里看到的一切,终究会逐渐渗入世界的现实。扎哈·哈迪德,只是一位引路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