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多年的古董级艺术家被“发掘” 感悟那“心造境”的人生境界

时间:2016-04-25 14:16:15 | 来源:南昌日报

艺术家>

  

山水人生诗画境界

——走进著名画家、中国抽象绘画创始人徐冬冬的艺术世界

  ▲《寿图》(47cm×34.5cm,水墨纸本,1977年)

  《四季》组画——秋之印象第一号(179cm×98cm,丙烯纸本,2014年)

  《听闻殘雪化春曲》(198cm×106cm,丙烯纸本,1999年)

  《秋风吹下红雨来》(68cm×137.5cm,彩墨纸本,1985年)

他出身于北京世代书香门第,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馆在主厅为其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29岁,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美术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90年代中期,《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在全球开展,其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和美洲,千余家国际文化机构参与其中,他被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架桥人。本世纪初,联合国在日内瓦万国宫为其举办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回顾画展,作品被联合国收藏。正值中国艺术品市场火红之时,他却藏山卧水隐于乡间,与花作伴。近期,一本《心造境》画集将悄悄问世,他写道:“它就像天边陨落的一颗无心的石儿,飘入那浩瀚又伟大的气象里……”他就是画家徐冬冬,一位颇具天分、追求创新的画家,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创立了中国抽象绘画。

【足迹】

余十有五便明了人生之方向,读书、写字、观画,学习古人是如何观察并超越自然的,冷静地反思古人之笔墨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三十有余独行于山水间,完善“心造境”学说,体味宇宙之博大及精微细妙,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观,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能站在世界文化角度观察、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见解,应用于中国抽象绘画的实践。——徐冬冬

徐冬冬是从精研意象绘画、印象绘画而进入到抽象绘画的画家,这在中国当代的画家中是很少见的。“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小小的卧室里面挂着徐悲鸿的绘画和沈尹默的条幅,也许这是我日后从事绘画艺术的启蒙。”现在能见到的徐冬冬最早作品就是其十五六岁时画的水墨画,从事绘画近40年,他的绘画便是从国画开始。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徐冬冬说:“写形只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它表现在‘生动’二字。这个道理,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就隐约地感受到了。”徐冬冬曾临过很多古画,深得“心摹”两字。“观古画似交友,画如其人,十米之外便知张三、李四,他们各有不同,在那里有好友也有过客,如同生活中交友一般,各有所爱。所以每次去故宫绘画馆临摹古画,都是一次与古人的‘雅集’,笔墨为之神往。”徐冬冬如是说。

明代董其昌将绘画分为南北宗,徐冬冬对南宗的绘画尤为看重。南宗的画风无论是寒林平远、云壑飞泉,还是秋山叠翠、古村野渡,都表现出淡墨清岚,萧散而又淡远,远望而不离坐外,萧条淡泊,旷达疏放,闲和严静,平淡天真,聊写心中之逸气也。“中国绘画让我直观地懂得了古人是如何了解这个宇宙的。”徐冬冬早期在国画上深受宋、元、明、清各代大家的影响,其中受八大山人的影响尤为深刻。“八大山人笔下的枯木、小鸟、荷塘、怪石、山峦无不让人深思,所绘之小鸟冷眼观世界,使人一眼便看到抑郁的心结。在绘画上他不但能把握笔墨之氤氲,而且将画面的构图变化表现得惟妙惟肖。”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徐冬冬所绘的作品如《香远溢清》、《秋天里的荷塘》、《寿图》、《玉兰》等都深受其影响。《秋天里的荷塘》描绘的是一双翠鸟在深秋里久栖,在枯荷上仰天长叹。著名作家萧军见此画题诗一首:“一茎撑天地,风云凭来去。息罢一展飞,去住双无迹。”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徐冬冬画展》充分表达了他在国画上的造诣,八大的冷逸、云林的萧疏、青藤的纵意,都融于其淡淡的笔墨之中。曹禺先生与夫人为他的画展题词:“师造化而得其妙,否枝节而取其劲。”

在创作中国绘画的同时,徐冬冬始终没有忽视对西方绘画的学习和理解,他认为这不是个人的爱好,而是文化交流的规律,是时代的需要。从西方中世纪绘画到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以及新古典浪漫主义、印象派、立体派、现代派等绘画,都对他影响很深。但在几十年的笔墨生涯中,他从未忘记对中国绘画的创新与发展,始终使用传统的中国宣纸和毛笔,表达中国人的内心情感。

【艺境】

在不惑之年,归隐于云归处,深感万籁空灵,草木祥和,语默动静,内心与宇宙之心同静,一切都在寂静中显得无比的自在。而今日,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扬善去恶之道,晓得上天使命的赋予,悟得天命。

——徐冬冬

“在中国,从事着中国绘画的画家心理负担很重,不仅要继承,还要传承与创新。”徐冬冬认为,徐悲鸿和林风眠等前辈艺术大家们在这一点上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广为思考的风景。 1990年9月,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徐冬冬足迹——十省市巡回画展”,其中所展出的作品就是徐冬冬在这方面的探索与追求。这批创新的作品在全国巡回展出并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赞赏。

行万里路对于徐冬冬的艺术之境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创新尝试。从1984年开始他便对中国的山脉进行了写生,先后持续了数年。“中国画家在山水画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人生融于山水画中,可谓山水人生,山水移情又性情所适。”1997年出版的《徐冬冬画集》中,记录了这几十年来徐冬冬与山水对话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如何来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及与外来文化对话的过程。

随后,他从中国山水中得到灵感,又开启了国际化的创作,他将人生的境界融于山水之中,启动了《阳光与和谐梦想》的行为艺术。他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和美洲。他在游历欧美各国时,注重对西方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和考察。最终,全世界有上千家图书馆收藏了《徐冬冬画集》,其中有75个国家的国家图书馆、300多所大学的图书馆、320多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收藏了他的作品。在山水之间以及世界各地的行走,使徐冬冬对自己的人生使命有了新的感悟。纵览世界,阅思千年,在时空交错中,徐冬冬具备了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

【创造】

人是会沉思的,但每个人的想法的确有不同。我时常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境界,当然这个问题也见仁见智,我总把它集中在那两个字上,便是“创造”。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则体现在人类文化史的演变之中。文化是人类的创造,它不是自然界本身所演变而成的,却时时刻刻地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所以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人们在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创造。

——徐冬冬

评论家黎今曾说,在中国当代的画家中,徐冬冬敢于不断尝试、勇于自我革新。上世纪70年代他从传统中国意象绘画起步,80年代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运用,并沿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将色彩与水墨相联系,在色彩中寻求着中国文化的笔墨情趣,在光影中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后来,他又大胆涉猎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

画境如心,他将人生“创造”之意义淋漓尽致地融入平凡生活的点滴之中,这也是画家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而自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到抽象领域至今,他一直沉浸在中国哲学的抽象概念中,试图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建立新的绘画流派。上世纪80年代,徐冬冬在创作中国传统意象绘画时便提出了“心造境”学说,如今,近40年的艺术生涯倏忽而逝,徐冬冬对“心造境”的内涵亦有了不同的解答。从“用心灵去创造意境”的美学范畴进入到今天的哲学范畴,其意为:“在宇宙造化中发现、表达人类与万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蕴藏于变化中的真善美。”而今,“心造境”已不仅是他的艺术思想,更成了他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人到而立之年,我‘心’则变为宇宙。而‘造’字其实讲的是变化,探求宇宙精神的变化,属思想境界,是一种反思。此时,我的笔墨表达得不同寻常,创意更加哲理化。40岁是不惑的年纪,经历了多国的旅行,我对‘心造境’中的‘境’字有了更新的认识。”

“心造境”作为徐冬冬的理论问世,是1986年出版的《徐冬冬诗画集》,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所撰写的序文——《画家徐冬冬》一文中首先出现。而徐冬冬最新出版的画集也以《心造境》为名,书中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是对这三个字的解读。“它与我相知相识近30载,内心得到了发展。丹青世界是我问道、学道、悟道的手段,而‘心造境’是一把开启我人生和了解这个宇宙世界的钥匙。”

“心造境”赋予徐冬冬创作的灵感。他于2002—2005年创作的《围与不围》系列组画,探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演变规律。2005—2006年,徐冬冬又创作了《距离二十三》系列组画,表达对人与宇宙间自身固有精神生命的一种诠释。2008-2010年创作的《太极》系列,分“迷失的快乐”、“迷失的幸福”、“飘落的记忆”、“思绪的迁移”等四组,着重探讨了快乐与幸福的概念。主要体现了徐冬冬对人生的感悟。观其抽象绘画作品,犹如去探究一个生命的本质与发展,画面上好似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其实述说的都是中国人富有质感的想象力和社会人生。

从2013年秋天开始,徐冬冬花费一年多时间创作完成了其绘画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套组画,名为《四季》。“将心安放在宇宙上。”徐冬冬创作的这套组画,色彩笔墨融化在那四季的宇宙中。他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变为了他的绘画语言,从而创立了中国的抽象绘画。随着他的宇宙观的建立,他的思考更显从容。谈及如何把中国的文化运用于对生命思考的表现?徐冬冬坦言还要在创作中探求。随着笔落宣纸,相信会有更多新的期待,徐冬冬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